在医院的急诊室里,时间就是生命,每一秒都关乎患者的生死。而在这场与死神赛跑的战斗中,护理人员的配合至关重要。高质量的护理配合不仅能提高抢救效率,还能为患者争取更大的生存机会。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做好急诊抢救中的护理配合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一、抢救前的准备:未雨绸缪,抢占先机
(一)人员准备
急诊护理团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熟悉各种急救流程和技术操作。护理人员应定期参加急救培训和演练,同时,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随时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在接到急诊抢救通知后,护理人员应迅速到位,明确各自分工,如有人负责监测生命体征,有人准备急救药品和器械,有人协助医生进行操作等。
(二)物品与设备准备
急救药品和器械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障。急诊室应配备齐全的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等,并按照种类和用途分类存放,贴上清晰标签,便于快速取用。定期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和数量,及时补充和更换。同时,确保各种急救设备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如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洗胃机等。每天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测试其性能是否正常,确保在抢救时能够随时投入使用。此外,还需准备好各类无菌物品和急救用物,如输液器、注射器、无菌手套、纱布等。
(三)环境准备
保持急诊抢救室环境整洁、宽敞、明亮,便于医护人员开展工作。合理布局抢救区域,将抢救床、急救设备和药品放置在合适位置,确保通道畅通无阻。提前调节好室内温度和湿度,为患者提供适宜的抢救环境。同时,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二、抢救中的配合:分工协作,精准高效
(一)快速评估与病情观察
患者送入急诊室后,护理人员应第一时间快速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意识、呼吸、心跳等)及受伤、出血情况,通过询问陪同人员或查看随身物品了解病史和发病经过。抢救中应持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现指标波动(例如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加快可能提示休克)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立即处理。
(二)建立静脉通道与用药配合
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是抢救的关键。应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输液工具,熟练穿刺,避免反复操作。建立通道后,应按医嘱准确、及时给药,使用急救药时要做到“三查七对”,密切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三)配合医生进行各种操作
抢救中,护理人员应密切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操作,如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气管插管时,应准备好用物、协助摆好体位;心肺复苏时,应按正确的频率和深度进行按压并交替操作。同时,应准确记录操作时间、步骤和患者反应,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四)心理护理与家属沟通
抢救中,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通过语言安慰和肢体接触让患者获得安全感,并向意识清醒的患者解释抢救措施和目的。同时,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告知病情和抢救进展,安抚家属情绪,沟通时应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做到不夸大、不隐瞒。
三、抢救后的工作:善始善终,巩固成果
(一)患者后续处理
抢救成功后,应根据病情将患者安全转运至相应科室(如 ICU、普通病房)继续治疗。转运时应携带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到达接收科室后,应与医护人员详细交接病情变化、抢救措施、用药情况等。对于未抢救成功的患者,应做好尸体料理和家属安抚工作。
(二)急救物品与设备整理
抢救结束后,应及时清理现场,清点、补充和消毒使用过的急救药品和器械。将药品归位,补充缺失物品;对可重复使用的器械(如呼吸机管道、喉镜等)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对一次性物品进行分类处理,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进行处置。最后,应检查急救设备性能,使其恢复备用状态,为下次抢救做准备。
(三)护理记录书写
应认真、准确、及时地书写护理记录,详细记录病情变化、抢救过程、用药情况、各项操作及患者反应等。护理记录是医疗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而且具有法律意义,因此书写时要遵循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原则,避免遗漏重要信息。
急诊抢救中的护理配合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只有做好抢救前的充分准备、抢救中的密切配合和抢救后的妥善处理,才能在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为患者赢得更多的生存希望,展现急诊护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