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医院,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治病救人”,却容易忽略一个隐藏的健康杀手——医院感染。医院感染会导致病情加重,延长住院时间,严重者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因此,了解医院感染的本质以及传播途径、防控方法,不仅是医务人员的职责,更是每位患者与家属的必修课。
什么是医院感染
许多人认为“在医院里生病就是医院感染”,其实这是有误的,医院感染主要是指患者或医务人员在医院环境内发生的感染,这里面又分为住院治疗期间发生的感染,以及在医院内获得,但是在出院后才发生的感染,而在入院前就已经存在或处在潜伏期的则不算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警惕4条传播“路径”
1.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其主要分为直接接触传播(与病原体感染者有握手、近距离说话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过病原体感染者用过的物品)。2.空气传播:感染者说话、咳嗽、打喷嚏时病原体飞沫会在近距离范围内短时间传播,如果此时吸入飞沫就有可能引发感染。另外,像结核杆菌、水痘病毒还会凝聚成小的“飞沫核”悬浮在空气中,吸入或接触则有可能引发感染。3.血液传播:接触被污染的、含有病原体的血液或体液也是传播的主要来源。4.其他传播:由于医疗废水、废物等导致的环境媒介传播也给院感防控带来了诸多挑战。
医院感染防控需“三方发力”
1.医务人员:守住院感“防控线”。医护人员作为医院感染防控“第一道屏障”,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手卫生管理:手卫生的管理是最直接、简单、有效的防控措施,因此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接触前、接触后、开展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都应当严格遵循“七步洗手法”,用流动水对手部进行彻底清洗,如条件不允许则可以采用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剂消毒杀菌。
(2)规范操作,定期消毒:手术器械、胃镜、导尿管等医疗器械应当按操作规范完成消毒工作。每次进行注射、输液、换药等操作时都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交叉感染。
(3)定期监测与及时隔离:需要对住院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如果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肺结核等传染病患者,应当及时给予隔离治疗,并对探视进行限制,防止病原体扩散传播。
2.患者:做好“自我防护”。患者作为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做好自我防护对于降低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1)勤洗手,少摸口鼻:饭前便后以及在接触过公共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公共物品和医疗器械后,一定要彻底清洗手部,同时尽量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
(2)配合医生做好隔离与治疗:当医生告知需要隔离进行治疗时,患者应当严格遵守隔离要求,切勿随意走动。遵医嘱按时服药及换药,不要自行服用或停用抗生素,以免产生耐药性。
(3)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在住院期间应当勤换衣物、定期洗澡。在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切勿随意丢弃用过的纸巾等垃圾。
3.家属:做好“协助者”,不添“风险”。家属陪护时的行为习惯会直接影响患者感染风险,因此需注意——
(1)遵守医院规定:陪护前需要做好自身健康监测(测体温等),非必要不探视,如出现感冒、发烧情况则不要去探视,探视时戴好口罩、做好防护,并控制探视人数与时间,切勿随意触摸医疗器械。
(2)协助患者做好防护:提醒并协助患者做好个人卫生,比如帮助行动不便的患者洗手、擦身,为患者准备清淡营养的健康食品,并做好饮食卫生。
(3)做好自身防护:在陪护或探视期间需全程佩戴口罩,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应当戴好手套,操作后及时洗手消毒并将手套丢入医疗废物垃圾桶内。
医院感染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可防、可控的健康问题。只有医护、患者、家属三方携手,从“每一次洗手、每一次消毒、每一次规范操作”做起,才能筑牢医院感染的“防控网”,让医院真正成为“治病救人、安全可靠”的健康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