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急腹症是临床常见急症,涵盖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胆囊炎、胰腺炎等多种疾病,其特点是起病急骤、病情进展快,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在医疗资源紧张、急诊分诊压力增大的当下,患者及家属对急腹症的认知与自救能力直接影响救治效果。本文将从病情监测、疼痛管理、并发症预防及康复指导四个维度,系统阐述外科急腹症的科学护理方法,为公众提供实用、可操作的健康指南。
精准监测,抓住病情变化的“黄金信号”
外科急腹症的护理核心在于动态评估病情进展,而生命体征与腹部体征的联合监测是关键。体温异常升高常提示感染加重,如急性胆囊炎合并化脓性感染时,体温可骤升至39℃以上;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则可能预示腹腔内出血或感染性休克,需立即启动急救流程。腹部体征的观察需结合触诊、叩诊与听诊:肠梗阻患者肠鸣音亢进如“金属音”,而腹膜炎患者肠鸣音则完全消失;若腹部压痛范围扩大或出现反跳痛,提示炎症已突破腹膜屏障,需紧急调整治疗方案。此外,排泄物与引流液的性状变化是病情转归的“晴雨表”。胃肠减压引流液若从淡黄色转为血性,可能提示肠管缺血坏死;术后腹腔引流管排出脓性液体,则需警惕吻合口瘘或腹腔脓肿形成。患者及家属需学会记录每日尿量、呕吐次数及引流液量,为医生判断病情提供客观依据。
科学镇痛,平衡舒适与诊断的“艺术”
疼痛是急腹症患者最直观的感受,但盲目使用镇痛药可能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对于未明确病因的患者,应优先采用非药物镇痛方法:半卧位可减少腹腔内渗出液对腹膜的刺激,降低疼痛强度;热敷腹部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肠痉挛;分散注意力技巧,如听音乐、深呼吸训练,可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减轻主观痛感。若疼痛持续加剧或影响呼吸循环功能,需在严密监测下使用镇痛药物。非甾体抗炎药适用于轻中度疼痛,但需警惕胃肠道出血风险;阿片类药物仅用于重度疼痛,且需控制剂量与用药间隔,避免呼吸抑制。
未雨绸缪,阻断并发症的“防线”
外科急腹症的并发症涉及感染、血栓、营养障碍等多个系统,需构建多层次预防体系。感染防控方面,严格无菌操作是基础:术后伤口换药需遵循“无菌-清洁-污染”顺序,腹腔引流管每24小时更换敷料并记录引流液性状;长期卧床患者需每日进行口腔护理,减少肺部感染风险。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需结合物理与药物手段: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对于高风险患者,可穿戴梯度压力弹力袜或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营养支持是康复的基石:急性期需禁食以减轻胃肠负担,但需通过静脉补充葡萄糖、氨基酸及电解质;待肠鸣音恢复后,逐步过渡至清流食、低脂软食,避免过早摄入高纤维食物诱发肠梗阻。
全程康复,从医院到家庭的“无缝衔接”
康复指导需贯穿治疗全过程,形成“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模式。术后早期活动是预防肠黏连的关键:患者可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屈伸运动,术后24~48小时尝试坐起,逐步过渡至床边站立与短距离行走。运动强度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以不引起腹痛、腹胀为度。而饮食管理是长期康复的重点:胆囊切除患者应避免高脂饮食,防止胆汁分泌过多引发腹泻;肠梗阻康复期需少食多餐,忌食黏性食物与带籽水果;胰腺炎患者需终身戒酒,控制血糖与血脂水平。此外,心理支持不可忽视:急腹症的突发性与疼痛感易引发焦虑、抑郁情绪,家属需通过陪伴、倾听与鼓励帮助患者重建信心,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总之,外科急腹症的护理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需要患者、家属与医护团队的紧密协作。通过精准监测病情、科学管理疼痛、多维度预防并发症、全程康复指导,可显著降低急腹症的致残率与死亡率。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公众健康素养的提升同样重要——了解急腹症的常见症状、掌握自救方法、积极配合治疗,方能在关键时刻为生命争取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