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在手术过程中,患者有时会出现低体温的情况。术中低体温看似不起眼,却可能给患者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比如增加术后感染风险、影响凝血功能、延长苏醒时间等。因此,做好术中低体温的护理十分关键。
术中低体温是怎么发生的
手术室的环境温度通常比较低,一般在20-22℃左右,这样的低温环境容易让患者身体热量散失。而且,手术前患者大多需要禁食禁水,身体能量储备不足,对寒冷的抵抗力下降。手术过程中,麻醉药物的使用也会干扰体温调节中枢,使身体不能有效地调节体温。另外,如果手术时间比较长,患者身体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大,或者使用了大量低温的液体和血液制品进行输注,都会加速热量的流失,导致低体温的发生。
低体温会带来哪些麻烦
1.心血管系统受冲击
低体温会扰乱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运转。体温下降会使心率减慢,心脏的泵血功能随之减弱,导致血压下降。这无疑增加了心脏的工作负担,就像让一台本就疲惫的机器超负荷运转。对于本身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而言,低体温可能成为诱发心律失常的导火索,引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威胁生命安全。
2.凝血功能遭破坏
凝血功能对手术患者的伤口愈合至关重要,而低体温会对其造成负面影响。在低体温状态下,血小板的功能会下降,凝血因子的活性也会降低。这就好比打仗时士兵战斗力减弱、武器失灵,使得术中出血量增加。术后,伤口愈合也会变得困难,愈合不良的风险大幅上升,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3.免疫系统“罢工”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卫士”,低体温却会让它“消极怠工”。患者的抵抗力因此减弱,就像给病菌打开了方便之门,更容易发生术后感染。伤口感染会导致愈合延迟、疼痛加剧,肺部感染则可能引发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4.药物代谢受干扰
低体温还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尤其是麻醉药物。药物代谢变慢,麻醉效果会受到影响,患者苏醒时间延迟,从而延长了在手术室和恢复室的停留时间,增加了医疗成本和感染风险。
护理妙招来帮忙
1.调节手术室温度
手术开始前,护士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提前调节好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来说,会将温度控制在22-25℃之间,湿度保持在40%-60%。对于老人、小孩或者体质比较弱的患者,温度可能会适当调高一些。在手术过程中,也会密切关注温度变化,及时调整。
2.做好保暖措施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士会给他们盖上温暖的棉被,尽量减少身体暴露的面积。对于非手术部位,会用保温毯进行覆盖。保温毯就像一个“小暖炉”,能够持续为患者提供温暖。如果手术需要暴露较多的身体部位,护士还会使用充气式保温毯,它可以通过充入温暖的气体,形成一个温暖的“小环境”,有效减少热量散失。
3.液体和血液制品加温
术中需要输注的液体和血液制品,护士会提前用专门的加温设备进行加温,一般会将温度控制在37℃左右,接近人体的正常体温。这样既能避免低温液体进入体内导致体温下降,又能减少对血管的刺激。
4.监测体温变化
在手术过程中,护士会定时使用体温监测设备测量患者的体温,比如耳温枪、肛温计等。一旦发现体温有下降的趋势,就会立即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同时,还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等,以便及时发现低体温引起的异常情况并处理。
5.心理护理也不能少
患者在手术时本来就容易紧张、焦虑,这种情绪会让身体更加敏感,对寒冷的感知也会增强。因此,护士会在手术前和患者聊聊天,安慰他们,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在手术过程中,也会用温暖的语言鼓励患者,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支持,这样也有助于维持体温的稳定。
结论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护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从多个方面入手,为患者创造一个温暖、安全的手术环境,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手术期,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