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是一个需要家长密切关注的问题,正确的处理方法有助于缓解小儿的不适,促进病情的恢复。
小儿发热的处理方式
1.一般处理:让孩子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休息环境要安静、舒适且通风良好;鼓励孩子多饮水,补充水分是最重要的!发热会消耗水分,容易脱水。可选择白开水、口服补液盐等。
2.穿着和环境:不要捂汗!捂汗不仅不能退烧,反而可能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甚至引发热性惊厥。穿着轻薄透气的衣物,根据孩子的舒适度调整。如果孩子觉得冷、寒战,可以适当盖一层薄毯;如果孩子觉得热、正在出汗,应减少衣物和盖被,帮助散热。保持房间凉爽通风,温度适宜(约24-26℃),避免过热。空调或风扇(不要直吹)可以使用。
3.温水擦拭:如果孩子对退烧药过敏或不能服用,或者服药后体温仍很高且孩子非常不适,用温水(约32-34℃,比体温稍低即可)浸湿毛巾,拧干后轻轻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腋下、大腿根部、手心脚心等大血管流经处。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
4.退烧药的使用:当小儿体温≥38.5℃,或者虽未达到此体温,但已出现因发热导致的明显不适症状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退烧药。常用药物:
(1)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婴儿和儿童。商品名如泰诺林、小罗曼,注意剂量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嘱,根据体重计算。间隔4-6小时一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2)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婴儿和儿童。商品名如美林、迪尔诺,同样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间隔4-6小时一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重要原则:不推荐交替使用这两种药物,除非在一种药物效果不佳、反复发热且孩子非常不适时,在医生指导下谨慎进行,并务必记录清楚每次用药的时间和种类,避免过量。
特殊情况
1.何时需要尽快看医生(门诊):
(1)3-6个月的婴儿发烧(≥38℃)。
(2)6个月以上的孩子。发热(体温≥39℃)超过24小时,无其他明显感冒症状(如流涕、咳嗽)。发热持续超过72小时,即使精神状态尚可。精神状态不如平时:比平时明显萎靡、嗜睡、烦躁不安、不愿玩耍或互动。伴随其他症状:如持续咳嗽、耳朵痛、喉咙剧痛、排尿时哭闹或尿频尿急、呕吐、腹泻、皮疹等。退烧药效果不佳:服用足量退烧药后,体温不降或孩子仍非常不适。反复发热:退烧后不久又烧起来,持续数天。
2.遇到以下情况,请立即带孩子去急诊或拨打120:
(1)3个月以下的婴儿,体温≥38℃。
(2)任何年龄段的孩子。精神状态极差:持续昏睡、难以唤醒、反应迟钝、眼神呆滞、异常烦躁、哭闹且无法安抚。出现惊厥(抽搐)。呼吸困难:呼吸急促、费力、喘息、鼻翼扇动、肋骨间隙或胸骨上窝凹陷、口唇或面色青紫。严重脱水:尿量极少或无尿(如超过8-12小时无尿)、哭时无泪、眼窝明显凹陷、口唇极度干燥、皮肤弹性差(捏起皮肤回弹慢)。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瘀点或瘀斑(压之不褪色的小红点或紫斑)。持续剧烈的呕吐,无法进食、进水。发热伴有明显的皮疹,尤其是有瘀点、瘀斑或快速蔓延的皮疹。孩子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血液病、慢性肺部疾病、癫痫等,发烧时更需谨慎,及时咨询医生或就医。体温持续≥40℃,且服用退烧药后难以退热或退热后很快又升高。
测量体温推荐使用电子体温计,对于婴幼儿,肛温最准确(尤其在需要精确判断时,如小婴儿);腋温较方便但可能稍低(测量时需夹紧5-10分钟);水银体温计里面含有汞,一旦破碎易引起汞中毒;耳温枪、额温枪方便快捷,但准确性相对较低。不要自行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有害无益,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必须由医生判断。如果你觉得孩子“不对劲”,即使不符合上述所有紧急情况,也请及时就医咨询。
孩子发热时,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细心观察,保证水分,必要时合理使用退烧药缓解不适,并清楚知道何时需要寻求医疗帮助。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助你和孩子度过这段不适期。祝宝贝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