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痔疮手术虽能解决病灶问题,但术后疼痛常让患者心生畏惧。不少人因担心疼痛而拖延治疗,或在术后因护理不当加重不适感。其实,术后疼痛并非无法缓解,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就能有效减轻痛苦,加快康复进程。
术后疼痛为何找上门
痔疮术后疼痛的产生,主要与三个因素密切相关。首先是手术创伤,肛门周围神经末梢丰富,手术会对局部组织造成损伤,神经受刺激后自然引发疼痛。其次是排便刺激,术后排便时,粪便会摩擦伤口,还可能导致伤口牵拉,加重疼痛感,部分患者甚至会因害怕疼痛而刻意憋便,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是局部炎症反应,术后伤口易出现水肿、炎症,炎症因子会进一步刺激神经,让疼痛持续加剧。了解这些疼痛根源,才能针对性地做好护理。
做好清洁与保护是关键
伤口护理是减轻术后疼痛的基础,重点要做好清洁和保护,避免感染与二次损伤。
术后24小时内避免排便,之后每天保持1-2次规律排便,排便后必须用温水坐浴,若白天排便2次,可增加1次坐浴。水温控制在38-40℃,每次10-15分钟,既能清洁伤口,又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与水肿。
坐浴后用柔软的毛巾或纸巾轻轻蘸干伤口,避免用力擦拭。遵医嘱涂抹痔疮膏或生长因子凝胶,保持伤口湿润,促进愈合,同时减少外界对伤口的刺激。
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避免穿紧身衣物,减少对伤口的摩擦。每天更换内裤,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降低感染风险。
让排便轻松无痛
术后顺畅排便,能大幅减少对伤口的刺激,从根本上减轻疼痛。
术后初期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如小米粥、蔬菜汤、藕粉等,术后3-5天可逐渐过渡到软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菠菜、苹果、香蕉等,每天摄入膳食纤维量保持在25-30g,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每天饮用1500-2000mL温水,充足的水分能软化粪便,让排便更顺畅,避免干硬粪便摩擦伤口。
排便时避免过度用力,若出现排便困难,可遵医嘱使用开塞露或乳果糖口服液等缓泻剂,帮助粪便排出,切勿强行排便,以免撕裂伤口。
饮食与活动
合理的饮食与适度的活动,能为术后恢复提供支持,间接减轻疼痛。
饮食上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大蒜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肛周血管,加重炎症与疼痛,同时远离油炸、油腻食物,防止消化不良导致便秘。
可适当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羹、鱼肉泥、豆腐等,为伤口愈合提供充足营养,加快恢复速度。
术后24小时内可适当卧床休息,之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术后3-5天每天室内散步1次,每次10分钟。术后6-7天可增至每天2次,每次15分钟,避免久坐、久站或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等,以免加重伤口负担。
疼痛科学应对不硬扛
若术后疼痛明显,可通过科学方法缓解,无需硬扛。
疼痛较轻时,可采用局部冷敷的方式,用干净的毛巾包裹冰袋,敷在肛周部位,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能收缩局部血管,减轻水肿与疼痛。注意冰袋不要直接接触皮肤,避免冻伤。
疼痛难以忍受时,及时告知医生,遵医嘱服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服用时需留意药物禁忌,例如有胃肠道疾病者需提前告知医生,严格按照规定剂量和时间服用,不可自行增减药量。
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很重要,过度紧张、焦虑会放大疼痛感受。可通过听音乐、看电影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减轻主观疼痛感。
结论
痔疮术后疼痛是暂时的,只要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做好伤口清洁、排便管理、饮食调整、适度活动和疼痛应对,就能有效减轻痛苦,加快伤口愈合。一般来说,术后1-2周疼痛会明显缓解,1个月左右就能基本康复。在此期间,若出现伤口出血不止、疼痛加剧、发热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确保术后恢复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