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沉默“杀手” 重视前列腺癌筛查

远离沉默“杀手” 重视前列腺癌筛查
作者:马小义   单位: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
507

前列腺癌:潜伏在男性健康中的“沉默杀手”

前列腺癌被医学界称为男性健康的“沉默杀手”,其隐匿性强、早期症状不明显的特点,使得许多患者确诊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数据显示,早期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超过95%,而发生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则不足30%,生存率差异悬殊。这种巨大反差凸显了早期筛查对前列腺癌防治的重要性。

前列腺癌的“狡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早期无症状:肿瘤早期多生长于腺体外周带,不压迫尿道,患者排尿功能正常,难以察觉异常。进展出现两极分化:部分惰性肿瘤可潜伏十余年,而侵袭性类型短期内可能扩散至骨骼、淋巴结。症状易混淆:中晚期出现的排尿困难、血尿、骨痛等症状,常被误认为前列腺增生或腰肌劳损,导致延误治疗。

此外,前列腺深藏于骨盆内,紧邻膀胱和直肠,早期难以通过体表触摸发现;部分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指标甚至在正常范围内,进一步增加了早期诊断的难度。

高危人群:这些男性需格外警惕

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与多种因素相关,以下几类人群需重点关注——

年龄因素:5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攀升,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可达50岁人群的5~8倍。

家族遗传史:若父亲或兄弟患前列腺癌,个体患病风险增加2-3倍;家族多人患病或发病年龄小于60岁时,需警惕遗传性前列腺癌。

种族与基因:非洲裔人群发病率全球最高;携带BRCA1/2等基因突变的男性,患病风险大幅上升。

生活习惯:长期高脂肪饮食(过量红肉、油炸食品)、肥胖(BMI≥28)、吸烟、久坐不动的人群,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职业暴露:化工、皮革等行业从业人员长期接触芳香胺、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可能损伤前列腺细胞DNA。

科学筛查:精准“组合拳”破解隐匿性

前列腺癌的隐匿性并非无懈可击,通过科学的筛查策略可有效捕捉早期信号。

1.基础筛查:PSA+DRE检测

PSA检测:前列腺癌细胞会释放大量PSA进入血液,普通男性建议50岁起每年检测一次,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肥胖或非裔男性)需提前至45岁。

直肠指检(DRE):医生通过直肠指检,可发现结节异常(肿瘤体积≥0.2ml),一般应抽血检查PSA后进行DRE。若PSA值异常或DRE发现异常,需进一步检查。

2.进阶检查:影像学与病理诊断

多参数MRI:对前列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可发现微小病变。

靶向穿刺活检: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对可疑区域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是确诊前列腺癌的“金标准”。

PSMA-PET/CT:精准定位微小转移灶,让隐匿病变无所遁形。

预防策略:三阶梯守护前列腺健康

1.一级预防:生活方式干预

膳食优化:减少红肉和油腻食物摄入,多吃番茄(富含番茄红素)、西兰花(十字花科蔬菜)、绿茶(含儿茶素)等。

运动与体重管理: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等),控制BMI<28。

戒烟限酒:吸烟增加肿瘤侵袭性,过量饮酒干扰激素代谢。

避免久坐:每坐30分钟起身活动,司机、上班族需特别注意。

2.二级预防:早期筛查策略

普通人群:50岁以上男性每年进行PSA筛查。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或基因突变者,筛查起始年龄提前至40-45岁。

异常处理:PSA>4~10ng/ml时;游离PSA与总PSA比值的参考界值≤0.16③直肠指检或B超发现前列腺可疑界结节时。高度怀疑前列腺癌,建议穿刺活检。

3.三级预防:规范治疗与随访

确诊后需尽早接受科学治疗,早期行手术治疗或根治性化疗,后期行雄激素剥夺治疗(ADT)等内分泌疗法。治疗后应严格遵医嘱复查,监测PSA水平及转移情况,降低复发风险。

案例警示与健康倡议

近日,78岁的香港演员罗家英坦言前列腺癌复发,其积极治疗的态度引发公众关注。这一案例再次提醒我们:前列腺癌可防可控,早筛早诊是关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前列腺癌新发病例已达13.4万例,发病率位居男性恶性肿瘤第六位。

面对这一趋势,我们呼吁——个人层面:男性应主动了解前列腺健康知识,高危人群定期筛查,摒弃“侥幸心理”。社会层面:医疗机构需加强基层医生培训,提升区域诊疗能力。政策层面:推广PSA免费筛查项目,让更多男性受益。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