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小的手术,怎么有这么多这么大的风险呢?”这是麻醉医生在麻醉术前访视时常听说的一句话。“手术有大小,麻醉无巨细”,即使是小手术,麻醉医生也需要一丝不苟、严格对待!因为麻醉危机事件如过敏反应等的发生往往极其突然、甚至毫无征兆,若不及时发现并迅速处理,可能导致休克、心脏骤停等严重的不良后果。
什么是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为变态反应,是指人体在接触某些过敏原后,免疫系统发生的异常或过度的免疫反应。
临床上将变态反应分为四型:
Ⅰ型(速发型):由IgE介导,致敏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平滑肌收缩,从而出现皮肤、黏膜、呼吸道或循环系统的局部或全身症状,典型表现为荨麻疹、哮喘、过敏性休克等;
Ⅱ型(细胞毒型):IgG或IgM与细胞膜抗原结合,激活补体或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导致细胞损伤,见于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等;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组织,引发炎症和血管炎反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复合物性肾炎等;
Ⅳ型(迟发型):由致敏T淋巴细胞介导,释放细胞因子并招募炎症细胞,典型表现为结核菌素反应、接触性皮炎等。
围术期过敏反应多为Ⅰ型速发型变态反应,通常在接触过敏原后几秒至几分钟内迅速发生,以血压骤降、循环衰竭、支气管痉挛和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发展为过敏性休克。
麻醉过程中过敏常见原因有哪些?
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丁卡因等)、全身麻醉药(肌松药、镇痛药、含脂肪乳剂药物、吸入麻醉药等);
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类药物等;
血液制品:血浆、红细胞、凝血因子、白蛋白等;
其他药物:破伤风抗毒素、鱼精蛋白、激素等;
接触过敏:胶布、酒精、碘伏、橡胶手套等;
其他:输注胶体液、骨水泥置入等。
如何预防及处理麻醉中过敏反应?
1.麻醉前注意要点
有既往过敏史的患者应告知麻醉医生:发生过敏的物质,包括食物过敏(如海鲜、花生等)、药物过敏(如青霉素、局麻药等)、体表过敏(如胶布、金属等);过敏的具体表现(如皮疹、呼吸困难、休克等)、发作频率、缓解方式;
如果患者近期处于过敏持续状态,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急性发作或荨麻疹活动期等,应尽量避免择期手术;
如果患者存在哮喘病史,备好沙丁胺醇喷雾剂并带到手术室内;
注意既往麻醉史有无严重过敏反应,将麻醉中曾经发生过敏的物质提供给麻醉医生,避免重复使用。
2.术中过敏识别与判断
患者有过敏原接触史与过敏体质;
症状体征:出现皮疹、荨麻疹、瘙痒、头晕恶心、呼吸困难、晕厥、休克等;
全麻患者出现气道压增高、血压降低、心率增快、甚至心跳骤停。
3.麻醉过程中过敏反应的处理
立即停用可疑药物或过敏原;
维持循环与呼吸功能:给氧,保持气道通畅;
药物治疗:轻症,如皮疹、荨麻疹等,循环呼吸稳定者,可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如异丙嗪)或钙剂来处理;重症,血管扩张,血压严重下降,发生过敏性休克,这时需使用肾上腺素进行抢救处理;
进一步支持治疗:快速补液、升压药物、必要时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
心肺复苏:一旦发生心脏骤停,应立即启动心肺复苏。
预防麻醉中过敏反应可做皮试吗
在健康人进行诸多药物皮肤试验可产生大量假阳性结果,且有诱发全身严重过敏反应的潜在风险,不建议常规检测。对于有严重、反复过敏反应的患者,可在过敏反应痊愈后4-6周完成皮肤试验等检查,确定过敏原。
麻醉中过敏反应是一种突发、危重但可控的风险。因此,患者不必因“过敏风险”而对麻醉产生恐惧。只要做好术前沟通,信任专业麻醉团队,就能安全、顺利地度过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