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中药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民以食为天,从我们的厨房说起吧。家家厨房里都藏着几味“天然药材”,从炖汤用的枸杞、白芷、肉桂及炒菜放的生姜、花椒到熬粥的山药、大枣、莲子,这些看似普通的食材其实都是中药材。它们不仅能让饭菜更香,用对了还能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下面就常见的几种中药材的功效与日常保健使用方法给大家做一下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
1. 枸杞:枸杞的功效是滋阴补肾、润肺明目。它的红色来自天然色素甜菜碱和类胡萝卜素,这类物质对眼睛和肝脏有特殊保护作用。长时间用眼的人群,建议每天取15粒枸杞与3朵菊花泡水(水温不超过80℃);中老年人常因肝肾阴亏,而出现腰膝酸软的现象,可以在煮杂粮粥时放一把枸杞,能温和补益肝肾,改善腰膝酸软的现象。注意感冒发烧、腹泻期间暂停食用,健康人群每天不超过30克。
2. 菊花:菊花的功效是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常见的菊花有杭白菊、胎菊、野菊花三种,其中杭白菊偏于清肝火,用治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胎菊偏润肺燥,用于风热感冒,初起;野菊花偏于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疮痈肿毒。用菊花护眼时,取5朵菊花沸水冲泡后熏蒸眼周,待水温降至60℃再饮用,缓解眼疲劳效果更佳。脾胃虚弱者可将菊花与3片生姜同泡,既保留清热功效,又避免伤胃。
3. 薏米:薏米的功效是利湿健脾、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炒薏米(干锅小火翻炒至微黄)祛湿效果更温和。取50克炒薏米与赤小豆煮水,适合春夏祛湿;与山药同煮米糊,兼顾健脾功能。孕妇建议改用茯苓替代,体寒者每周食用不超过3次。
4. 决明子:决明子的功效是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炒过的决明子(颜色加深、散发焦香)润肠效果更佳。取10克决明子与5克山楂片泡水,适合久坐便秘人群;与枸杞1:1配比泡茶,帮助缓解眼干涩。腹泻立即停用,连续饮用不超过10天。
5. 生姜:生姜的功效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风寒感冒初起时,用5片生姜+3段葱白+10克红糖煮水,趁热喝下;晕车呕吐前含1片生姜在舌下,不仅能止吐还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吃鱼蟹等海鲜时蘸姜汁醋,不仅温中散寒还解鱼蟹毒。阴虚火旺者(表现为口舌生疮、手脚心热)每日生姜用量控制在10克以内。
6.黄芪:黄芪的功效是益气固表、升阳举陷、托毒生肌。黄芪补气的特性适合容易疲劳、反复感冒的人群。取5克黄芪饮片与3颗红枣煮水,代替日常饮水;炖鸡汤时加10克黄芪,能增强汤品的滋补效果。注意高血压患者慎用,服用期间若出现口干舌燥需减量。
7. 山楂:山楂的功效是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生山楂消肉食积滞效果最好,取10克山楂片煮水,餐后饮用助消化;与荷叶按3:1比例制成茶包,适合血脂偏高人群。胃酸过多者建议搭配5克陈皮同煮,中和酸性刺激。
保健性中药材的使用注意事项:
1.辨清体质再使用:药材分寒热温凉,比如菊花清热、生姜驱寒,用反了反而伤身。简易判断法:怕冷喜热饮多属寒性体质,适合用温补药材;易上火常口干者多属热性体质,宜选清热类药材。
2. 控制用量与时长:建议每日根茎类药材(如黄芪)的每日用量为5-10克,花叶类(如菊花)3-5克,果实类(如枸杞)10-15克。连续使用不宜超过1个月,症状缓解后改为间隔使用。
3.保存与鉴别小技巧
药材受潮易霉变,建议用密封罐保存,根茎类药材可放2片干燥剂,花叶类需避光存放。选购时注意:优质枸杞抓握后松散不结块,染色枸杞泡水会缓慢褪色;正品三七粉入口苦后回甘,掺假品常有淀粉味。
总之,日常生活中用好保健性中药材可以改善我们的身体状况,但是不能替代正规医疗,如果身体出现严重不适的感觉,咱们要及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遵医嘱用药,才能不延误治疗,保障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