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咳嗽老不好 5个护理误区要避开

秋冬咳嗽老不好 5个护理误区要避开
作者:李腊   单位: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 呼吸与危重病科
32

秋冬季节一到,咳嗽的人就多了起来。有人咳上一周就好,有人却反反复复拖一两个月,甚至影响睡眠和生活。不少人觉得“咳嗽就是小毛病,自己买点药、多喝点水就行”,但往往因为踩了护理误区,让咳嗽越拖越重。今天就用简单的话,说说秋冬咳嗽时最容易犯的5个错,教大家科学护理呼吸系统。

误区一:一咳嗽就用止咳药,“压下去”就没事

很多人一咳嗽就着急吃止咳药,觉得“不咳了就是好了”,这其实是最常见的误区。

咳嗽本身不是病,而是呼吸系统的“保护机制”——当呼吸道里有细菌、病毒、灰尘或痰液时,身体会通过咳嗽把这些“垃圾”排出去。如果一咳嗽就用强效止咳药强行“压制”,痰液等分泌物就会留在气管和肺部,反而可能加重感染,导致咳嗽拖得更久,甚至引发支气管炎、肺炎。

正确做法:先分清咳嗽类型再处理。

如果是“干咳”(没痰或痰很少),影响休息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用温和的止咳药;如果是“湿咳”(有痰,尤其是黄痰、绿痰),别盲目止咳,优先用化痰药(比如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帮痰液排出,痰少了,咳嗽自然会减轻。

咳嗽超过3天没好转,或伴有发烧、胸痛、呼吸困难,一定要及时就医,查清楚是感冒、过敏还是细菌感染,再对症治疗。

误区二:咳得厉害就“猛喝水”,越多越好 

“多喝水能缓解咳嗽”是对的,但“猛灌”反而会伤身体。

秋冬天气干燥,呼吸道黏膜也会变干,适当喝水能保持黏膜湿润,帮助稀释痰液。但如果短时间内喝太多水(比如一次喝500毫升以上),会增加肠胃和肾脏负担,还可能让胃部胀气,甚至因频繁排尿影响休息,反而不利于恢复。

正确做法:少量多次喝温水,每次喝100~150毫升,每天喝1500~2000毫升即可(约7~8杯)。也可以喝温的蜂蜜水(1岁以上孩子和成人适用)、淡盐水,避免喝冰水、含糖饮料——冰水会刺激气管收缩,加重咳嗽;含糖饮料会让痰液变黏稠,更难咳出。

误区三:紧闭门窗“防着凉”,空气不流通也没关系

秋冬怕冷,很多人会把家里、办公室的门窗关得严严实实,密闭空间里,空气不流通,灰尘、螨虫、细菌、病毒的浓度会越来越高,而且湿度会降低(尤其开暖气时),干燥的空气会不断刺激呼吸道黏膜,让咳嗽更频繁。

正确做法: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既能降低室内病菌浓度,又能让新鲜空气进来。如果开暖气或空调,可在室内放一盆水,或用加湿器把湿度保持在40%~60%,避免空气太干。同时,定期打扫房间,减少灰尘和螨虫,咳嗽期间尽量别用地毯、毛绒玩具,避免刺激呼吸道。

误区四:“忌口”太极端,只吃白粥青菜

咳嗽时需要清淡饮食,但很多人走向极端,天天只吃白粥、青菜,连肉、蛋、牛奶都不敢碰,觉得“吃了会生痰”,结果导致营养跟不上,免疫力下降,咳嗽更难好。

正确做法:“忌口”要科学,少吃3类食物:辛辣刺激的(辣椒、生姜、大蒜等,会刺激气管);油腻甜腻的(炸鸡、蛋糕、巧克力等,容易生痰);生冷的(冰水果、冰酸奶等,会收缩气管)。保证营养均衡,适量吃瘦肉、鱼肉,搭配新鲜蔬菜和水果(比如梨、苹果、橙子,富含维生素C),帮身体更快恢复。

误区五:咳嗽没好就“硬扛”,拒绝就医

秋冬咳嗽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普通感冒、流感、过敏性鼻炎(鼻涕倒流刺激咽喉引发咳嗽)、支气管炎、肺炎,甚至是哮喘、胃食管反流等。不同原因导致的咳嗽,治疗方法完全不同,比如过敏性咳嗽需要用抗过敏药,细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盲目硬扛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或反复。

正确做法: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咳嗽持续超过2周没好转;咳嗽越来越重,晚上咳得睡不着;咳出的痰带血,或伴有发烧(体温超过38.5℃)、胸痛、呼吸困难、声音嘶哑;老人、小孩、孕妇,或本身有哮喘、慢阻肺等基础病的人,咳嗽后症状明显加重。

咳嗽护理,“科学”比“偏方”更重要

秋冬咳嗽老不好,往往不是因为“病得重”,而是因为踩了护理误区。记住:不盲目止咳、不猛灌水、常通风保湿、均衡饮食、及时就医,避开这5个错,才能让呼吸系统更快恢复健康。

咳嗽期间,多休息、少熬夜,避免剧烈运动(比如跑步、跳绳,可能加重咳嗽),等咳嗽好转后再慢慢恢复运动。只要护理得当,大多数秋冬咳嗽都能在1~2周内缓解,不用过度焦虑。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