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降压药的作用、副作用解析

不同类型降压药的作用、副作用解析
作者:商永军   单位:山东滨州阳信商店镇中心卫生院
23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患病人数超3亿,规范用降压药是控血压、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核心。但不少患者面对多种降压药,常困惑“该选哪种”“有副作用怎么办”。下面从分类入手,详解不同药物的作用、适用人群与副作用。

临床常用降压药分五大类,作用机制和适用人群差异显著。

第一类钙通道阻滞剂(CCB),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是我国患者常用药。通过阻止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让血管扩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优势是降压效果明确,不受高盐饮食影响,适合老年患者、合并稳定性心绞痛者及口味偏咸人群。副作用可能有脚踝水肿、面部潮红或头痛,水肿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搭配利尿剂,别自行停药。

 第二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名字多带“普利”。抑制相关酶活性,减少“升血压物质”生成,还能保护肾功能。适合普通患者及合并糖尿病肾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或有蛋白尿的人群。典型副作用是干咳(发生率10%-20%),夜间或躺下时明显,严重者需换药。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患者及妊娠中晚期女性禁用。

第三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缬沙坦,名字多带“沙坦”。作用与ACEI类似,直接阻断相关物质与受体结合。降压平稳,副作用少,无干咳,适合对ACEI不耐受者,也适用于合并糖尿病肾病、心力衰竭等人群,禁忌证同ACEI。

第四类利尿剂,常用噻嗪类(如氢氯噻嗪)。通过排出多余的水分和钠,减少血容量、降低血管阻力。适合老年患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者及合并心力衰竭、水肿者。需警惕电解质紊乱,氢氯噻嗪可能致低钾血症(乏力、心慌),要定期查血钾;保钾利尿剂可能致高钾血症,别盲目与ACEI/ARB联用。痛风患者禁用噻嗪类利尿剂。

第五类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名字多带“洛尔”。抑制心脏β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适合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等患者,也用于高血压急症临时控制。严重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Ⅱ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支气管哮喘患者禁用;糖尿病患者用它可能掩盖低血糖心慌症状,需加强血糖监测。

不少人问“别人吃氨氯地平好,我能吃吗?”答案是“别盲目模仿”。选降压药要结合年龄、血压水平、合并疾病、肝肾功能及药物耐受性。如年轻患者合并心率快,可能适合β受体阻滞剂;老年患者口味咸,CCB或利尿剂更合适。

最后提醒,降压药是处方药,必须遵医嘱使用,别自行换药、减药或停药。即使血压稳定,也要定期复诊,让医生调整方案,这样才能有效降压,减少副作用。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