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重症患者的救治中,“黄金时间” 是挽救生命的关键窗口 —— 心跳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是 4-6 分钟,严重创伤的 “黄金 1 小时” 决定了救治成功率,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需在 4.5 小时内完成。护理人员作为抢救团队的 “先锋”,每一秒的精准操作都可能改写患者的命运。从接诊到实施抢救,护理工作如何在 “黄金时间” 里为生命抢速度?这些藏在流程细节里的 “加速技巧”,正是生死竞速中的关键。
一、接诊:1 分钟启动 “快速评估” 患者抵达急诊时,护理人员需在 1 分钟内完成 “ABC 快速评估”:A(气道)观察是否有呼吸、口唇是否发绀;B(呼吸)听呼吸音、看胸廓起伏;C(循环)触摸颈动脉搏动、检查皮肤湿冷程度。同时快速询问陪同人员 “发病时间、主要症状、既往病史”,像 “信息雷达” 一样捕捉关键信息。
对心跳骤停患者,无需等待医生指令,立即启动 “心肺复苏链”:呼喊同事帮忙的同时,双手交叠按压胸骨中下段,按压深度 5-6 厘米,频率 100-120 次 / 分钟,每按压 30 次配合 2 次人工呼吸。除颤仪需在 3 分钟内到位,贴电极片时同时喊出 “离开患者”,确保放电瞬间无人接触,为除颤争取时间。
二、抢救:打造高效协同的黄金抢救链1.团队协作机制
实施"三线并行"抢救模式:
一线:指挥护士实时评估病情并下达指令二线:操作护士负责静脉通路建立和药物准备三线:辅助护士完成设备调试和记录工作
2.标准化抢救流程
0-30秒:识别病情,启动应急响应
30秒-1分钟:开始高质量CPR(深度5-6cm,频率100-120次/分)1-3分钟:完成首次除颤和静脉通路建立3-5分钟:推注首剂肾上腺素1mg5分钟后:持续评估,按需给予胺碘酮 3.质量控制体系
实行抢救设备"五定"管理(定人、定量、定位、定期检查、定期维护)
建立抢救药品"三查"制度(使用前查、使用中查、使用后查)
实施"抢救时效四维评估"(响应时间、操作时间、用药时间、转归时间)
三、转运:途中的 “无缝衔接” 从急诊抢救室到 ICU 或手术室的转运,是 “黄金时间” 里的 “移动战场”。转运前 1 分钟完成 “三清”:清楚病情、清楚管路、清楚抢救药。将呼吸机、监护仪电池充满电,固定好气管导管、静脉通路,用约束带保护患者,避免途中管路脱落。
转运途中,护士站在患者头侧,眼睛 “扫视三连”:看监护仪波形是否正常、看气管导管刻度是否变化、看输液管是否通畅。遇到电梯等待或路况颠簸时,持续观察患者反应,一旦出现心率骤降,立即停车实施胸外按压,确保转运中抢救不中断。
四、细节:为 “黄金时间” 提速的 “隐形技巧” (一)物品 “定位存放” 抢救车采用 “分区固定”:上层放除颤仪电极片、喉镜,中层摆抢救药(按作用分类:血管活性药、抗心律失常药、镇静药),下层备气管导管、吸痰管,且每样物品贴有 “最低库存量” 标签,补充时按 “左进右出” 原则摆放,确保拿到的都是在有效期内的物品,避免找东西浪费时间。
(二)“提前预判” 减少犹豫 对急性胸痛患者,在做心电图的同时,提前抽好血常规、心肌酶标本,心电图提示心梗时,立即联系导管室,省去 “等结果再决策” 的时间;对脑梗死患者,一边评估 NIHSS 评分,一边告知家属 “可能需要溶栓,我们先准备知情同意书”,为后续签字节省时间。
(三)“无声沟通” 提升效率 抢救中常用 “手势暗号”:竖起 1 根手指表示 “建立 1 条静脉通路”,手掌做 “按压状” 提示 “准备胸外按压”,避免嘈杂环境中指令传递延迟。团队成员熟悉彼此的 “工作节奏”,主班护士一个眼神,辅助护士就知道该递什么器械,这种默契能减少 30% 的沟通时间。
急诊重症的 “黄金时间” 里,护理人员的速度不是 “盲目求快”,而是建立在规范流程、精准判断和默契协作上的 “有序加速”。每一次快速评估、每一次精准给药、每一次默契配合,都是在与时间赛跑,为生命争取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