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口中出现第一颗松动的乳牙时,一场关乎口腔健康的“成长接力赛”正式开启。换牙期(6~12岁)是儿童口腔发育的关键转折期,乳牙脱落与恒牙萌出的过程直接影响牙齿排列、咬合功能乃至终身口腔健康。作为孩子口腔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家长需通过科学干预,为孩子铺就健康恒牙的成长之路。
认知先行:
做好口腔保护,首先要掌握换牙的时间与顺序。儿童换牙通常从6岁左右开始,下颌乳中切牙先松动脱落,随后上颌乳中切牙跟进;12岁左右,20颗乳牙将全部替换为28颗恒牙(不含智齿)。家长需重点关注两个阶段:
乳牙脱落期:乳牙自然松动无需干预,若出现“双排牙”(恒牙萌出、乳牙滞留),需及时就医拔除滞留乳牙,避免恒牙错位;乳牙脱落后创口轻微出血,用干净纱布按压3~5分钟即可止血。
恒牙萌出期:恒牙萌出时可能伴随牙龈肿胀、轻微疼痛,需纠正孩子舔牙龈、咬手指等行为;若8岁仍未萌出第一颗恒牙,或恒牙萌出倾斜、阻生,应立即咨询牙科医生。
搭建“精准化”清洁体系
换牙期“乳牙与恒牙并存”,缝隙增多,需针对性做好清洁,杜绝龋齿隐患。
选对工具适配口腔:根据年龄调整清洁工具:6~8岁儿童使用儿童专用软毛牙刷,搭配含氟量0.05%~0.11%的儿童牙膏(每次用量约豌豆大小);8岁以上可尝试牙线,学习清洁牙齿邻面;若孩子难以独立清洁,家长需每周协助“亲子刷牙”2~3次,确保清洁无死角。
掌握科学清洁方法:采用“巴氏刷牙法”:刷毛与牙面呈45°角,轻柔旋转刷洗牙齿内外侧及咬合面,每次刷牙不少于2分钟,早晚各一次;饭后用温水漱口30秒,及时清除食物残渣。尤其要关注刚萌出的“六龄齿”(第一恒磨牙),其位置靠后易被忽视,可在医生指导下做窝沟封闭,形成“防护屏障”。
提供“护齿+营养”双重支持
恒牙发育需充足营养,合理饮食既能满足生长需求,又能减少口腔损伤。
1.多吃“益齿食物”
补钙类:牛奶、酸奶、豆腐、虾皮等富含钙质,助力恒牙牙釉质发育;鸡蛋、瘦肉提供优质蛋白质,支撑牙齿组织构建。
咀嚼类:苹果、玉米、芹菜等粗纤维食物,通过咀嚼摩擦牙面减少牙菌斑,同时刺激颌骨发育,为恒牙预留空间。
2.远离“伤齿食物”
控制甜食摄入:糖果、巧克力、碳酸饮料等含糖食物易被口腔细菌分解为酸性物质,腐蚀牙釉质,建议每周食用不超过2次,食用后及时刷牙。避免过硬、过黏食物:坚果、硬糖可能导致乳牙过早脱落或恒牙萌出受阻;年糕、口香糖易黏附牙齿表面,难以清洁,需尽量少吃。
筑牢“长效化”护齿防线
不良习惯是换牙期的“隐形威胁”,家长需及时干预并建立定期检查意识。1.纠正常见陋习
咬物、舔牙:孩子因牙龈不适可能咬手指、舔乳牙,长期易致牙齿倾斜,可通过玩具转移注意力,必要时用矫正器干预。
单侧咀嚼:若因牙齿疼痛养成单侧咀嚼习惯,需及时排查病因,调整咀嚼方式,避免颌面部发育不对称。
2.定期口腔检查
每3~6个月带孩子做口腔检查,及时发现龋齿、萌出异常等问题;每年做1次口腔涂氟,增强牙釉质抗酸能力。
化解“突发状况”有方法
乳牙早失/晚失处理:乳牙过早脱落(如龋齿、外伤),需佩戴“间隙保持器”防止邻牙倾斜;恒牙萌出但乳牙未脱落,若乳牙松动可多吃耐嚼食物促进脱落,若无松动需就医拔除。
恒牙萌出异常应对:恒牙倾斜、拥挤或出现“虎牙”,无需急于矫正,多数孩子12岁恒牙全部萌出后排列会改善;若12岁后仍错位,可咨询正畸医生进行矫正。
科学护理护口腔
换牙期是口腔健康的“黄金干预窗口”,家长的科学护理与引导至关重要。从认知规律到清洁、饮食、习惯养成,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恒牙健康。只要精准干预、用心守护,就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换牙期,为终身口腔健康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