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与心脏病发作的区别与紧急处理

心脏骤停与心脏病发作的区别与紧急处理
作者:谢洪祥   单位:眉山市人民医院
17

心脏骤停与心脏病发作是两个常被大众提及但极易混淆的概念,它们虽都涉及心脏的功能障碍,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且各自对应的紧急处理措施也大相径庭。了解这些关键差异,对于在关键时刻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挽救生命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剖析心脏骤停与心脏病发作的不同之处,并详细介绍相应的紧急处理手段,以期提升大众的医学常识与应急能力。

心脏骤停与心脏病发作的关键区别

1.症状表现

①心脏骤停:患者表现为突然的意识丧失,可伴有抽搐、呼吸断续或停止,皮肤苍白或发绀,大动脉搏动消失(比如颈动脉、股动脉),瞳孔散大等。由于心脏无法有效供血,数秒内即可出现晕厥,短时间内就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

②心脏病发作:典型症状为突发的、剧烈而持久的胸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常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往往不能缓解。

2.发病机制

①心脏骤停:常见原因包括心室颤动、心肌病、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溺水、电击等。这些因素导致心脏的电活动紊乱或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从而使心脏无法正常射血。

②心脏病发作: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内斑块不稳定,破裂后激活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阻塞血管,使相应心肌区域得不到充足的血液灌注,进而发生心肌梗死。此外,长期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3.心电图特征

①心脏骤停:心室颤动时心电图会表现为混乱无序的波形,无明显的QRS波群、T波和P波,振幅和频率极不规则;心室静止时心电图呈一条直线,无电活动;无脉性电活动则表现为有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但无有效的心脏机械收缩,无大动脉搏动。

②心脏病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会出现特征性改变,如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T波倒置、病理性Q波形成等,不同部位的心肌梗死有相应的心电图导联变化规律,这些改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梗死的部位和范围。

紧急处理措施

1.心脏骤停

①识别与呼救:一旦发现有人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呼吸异常,应立即判断为心脏骤停的可能,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同时让周围人协助寻找自动体外除颤器并准备进行心肺复苏。

②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位置为两乳头连线中点,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每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如此循环进行,直到自动体外除颤器到达或专业急救人员接手。人工呼吸时应捏住患者鼻子,口对口吹气,每次持续约1秒,观察到患者胸廓起伏即为有效。

③除颤:打开除颤器电源,将电极片正确贴附在患者胸部(一片贴在右锁骨下方,一片贴在左乳头外侧腋中线处),除颤器会自动分析心律,如建议除颤,确保周围无人接触患者后按下放电按钮。除颤后立即继续心肺复苏,2分钟后除颤器会再次分析心律,根据提示重复操作。

2.心脏病发作

①休息与安抚:当怀疑有人心脏病发作时,应立即帮助患者停止一切活动,让其坐下或躺下休息,保持安静,避免紧张和焦虑情绪,以防情绪激动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病情。

②药物治疗:如果患者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可让其含服1~2片(一般每片0.5mg),以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症状,同时可给予阿司匹林300mg嚼服,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但要注意如果患者血压过低或对硝酸甘油过敏,应避免使用硝酸甘油。

③就医转运: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往具备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力的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在等待救护车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跳、意识等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总之,心脏骤停与心脏病发作虽然都是严重的心脏相关疾病,但通过对其关键区别的深入了解,以及掌握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我们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为挽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