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3层楼梯就喘得直不起腰?总觉得喉咙里有咳不完的痰?”这些看似普通的“小毛病”,可能是肺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小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这个“沉默的肺杀手”!
我国慢阻肺防治正面临“三低”困境:公众知晓率低、肺功能检测率低、基层规范治疗率低,尤其是长期吸烟的居民,更易合并慢阻肺却常被忽视。带你搞懂慢阻肺的“防、查、治”,守护你的呼吸自由!
别等肺“堵死”才重视
慢阻肺就像肺里的“通道”被长期炎症堵住、变窄,就像用吸管喝奶茶时吸管被堵住一半,吸起来又费力又喘。它不是普通的“老慢支”,而是会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疾病,如果不及时干预,肺功能会慢慢“缩水”,最后连穿衣、吃饭都喘不上气。
这些“信号”可能是慢阻肺在敲门:
1.长期咳嗽咳痰:早上起来咳得厉害,痰是白色黏液,持续3个月以上,年年复发;
2.气短“悄悄加重”:一开始是爬楼、快走时气短,后来连平地走路,甚至坐着休息都觉得“气不够用”;
3.容易感冒、反复感染:肺功能下降后,免疫力变弱,一受凉就咳嗽加重,甚至引发肺炎。
注意:长期吸烟患者尤其要警惕!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等有害物质长期“攻击”气道,就像用脏水反复浸泡吸管,气道会逐渐发炎、变窄、失去弹性。这可不是普通的“咳嗽老毛病”,而是会慢慢加重的进行性疾病。一开始可能只是爬楼气短,若不干预,最终连穿衣、吃饭都会喘不上气,肺功能一旦受损就不可逆。
做一次肺功能检测,比拍胸片更重要
很多人觉得“咳嗽了拍个胸片就行”,但胸片查不出早期慢阻肺!肺功能检测才是诊断的“金标准”,就像给肺做“肺活量考试”,能早期发现气道是否变窄,比症状出现早3-5年。
这几类人必须主动做检测(尤其是这2类高危人群):
1.长期吸烟者(包括戒烟者):每天吸烟≥10支、烟龄≥10年;2.粉尘/有害气体接触者:煤矿、水泥厂、装修工人、厨师(长期接触油烟)、尘肺病患者;3.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慢性咳嗽咳痰、家族肺部疾病史者;4.反复感冒后气短加重者:每次感冒后“好不透”,气短比以前更明显。检测超简单:只需对着仪器“深吸一口气,再用力吹出来”,5分钟就能完成,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已配备肺功能监测设备(该项目受国家公共卫生政策支持)。
别让“怕麻烦”拖垮肺!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开
很多人确诊后觉得“不咳了就停药”“用药会依赖”,结果导致肺功能加速恶化。其实,慢阻肺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长期规范管理,才能稳住呼吸、延缓进展。
规范治疗3要点,基层也能做好:
1.坚持用药不随意停:医生开的支气管扩张剂(如吸入剂)是“通气管”的关键,能让气道保持通畅,减少急性加重;
2.学会“养肺”小技巧:每天做腹式呼吸(吸气时肚子鼓起,呼气时收紧,每次5分钟)、散步或打太极,增强呼吸肌力量;
3.“双管齐下”:尘肺病患者需定期(每半年)同时做肺功能检测和胸部检查,一旦出现慢阻肺症状,要在治疗尘肺病的同时加用慢阻肺药物,别让两种病“互相拖累”。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慢阻肺虽然进展不可逆,但早预防、早发现能大大降低风险:
1.戒烟!戒烟!戒烟!吸烟是慢阻肺的“头号凶手”,戒烟后肺功能下降速度会明显减慢,哪怕吸了几十年,现在戒也不晚;
2.避开“伤肺”环境,粉尘、油烟、二手烟、雾霾天要戴防颗粒物口罩(如N95),厨房应开启抽油烟机;
3.给肺“加防护罩”,40岁以上人群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减少肺部感染风险;有尘肺病等基础病者,每年做1次肺功能检测。
慢阻肺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不检测、不规范治疗”。如果你或身边人有长期咳嗽、气短,或是尘肺病患者、老烟民,别犹豫,明天就去社区医院做个肺功能检测——你的肺,值得被认真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