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误区 糖尿病患者轻松掌握胰岛素注射方向

告别误区 糖尿病患者轻松掌握胰岛素注射方向
作者:周佳莅   单位:乐山市五通桥区中医医院 内二科
504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注射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患者因存在注射误区,导致胰岛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血糖控制不理想,甚至引发各种并发症。想要让胰岛素“精准发力”,掌握正确的注射方向和方法至关重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告别常见的注射误区,轻松掌握胰岛素注射的正确方向。

误区一:注射部位随意选择

不少糖尿病患者认为胰岛素注射部位无所谓,哪里方便就打哪里,这是非常错误的认知。人体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主要包括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和臀部外上侧。这些部位的皮下组织较厚,能够减少注射到肌肉层的风险,同时胰岛素吸收速度也较为稳定。

不同注射部位的胰岛素吸收速度存在差异,腹部吸收最快,其次是上臂,然后是大腿和臀部。如果不根据自身血糖控制情况和胰岛素类型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就可能导致血糖波动。例如,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一般推荐注射在腹部,这样能使其更快发挥降糖作用;而中长效胰岛素则适合注射在大腿或臀部,因为这些部位吸收相对缓慢且稳定,有利于维持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效果。

正确做法是制定规律的注射部位轮换计划。将每个注射部位分成多个注射区域,每次注射时与上一次注射点间隔至少1厘米,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这样能有效减少脂肪增生、硬结等问题,保证胰岛素的吸收效果。

误区二:注射角度和深度错误

有的患者为了省事,不管使用的是哪种胰岛素笔或针头,都采用同一角度和深度进行注射,这也是常见误区。胰岛素注射角度和深度与针头长度、患者体型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使用4毫米和5毫米的短针头,大多数患者可以垂直进针,无需捏起皮肤,因为这种长度的针头基本能保证注射到皮下组织。但对于体型较瘦或儿童患者,即便使用短针头,也建议捏起皮肤垂直注射,以确保药物注入皮下。当使用6毫米及以上的长针头时,为避免注射到肌肉层,需要捏起皮肤,以45°角进针,尤其是对于消瘦或肌肉较发达的患者,更要严格注意。此外,进针后应确保针头完全进入皮肤,避免部分针头留在外面,否则会导致胰岛素泄漏,影响剂量准确性,进而影响血糖控制。

误区三:不重视注射前准备

许多患者在注射胰岛素前,不进行充分准备工作。注射前不洗手,手上的细菌可能会在注射时进入体内,引发感染;不检查胰岛素的外观和保质期,使用变质或过期的胰岛素,不仅无法有效控制血糖,还可能带来健康风险;不充分混匀胰岛素(对于预混胰岛素),会使每次注射的胰岛素成分不一致,导致血糖波动。

正确的注射前准备包括:首先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自然晾干或用干净毛巾擦干;检查胰岛素的外观,短效胰岛素应为澄清溶液,中长效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应为均匀的混悬液,如果出现浑浊、沉淀、变色等异常,应禁止使用;查看胰岛素的保质期,避免使用过期药品;对于需要混匀的胰岛素,将胰岛素笔或胰岛素瓶放在双手间缓慢搓动10~15秒,然后上下颠倒10次,直至药液成为均匀的白色混悬液。

误区四:忽略注射后的注意事项

一些患者注射完胰岛素后,马上拔出针头,没有停留足够时间,这会使部分胰岛素渗出体外,导致实际注射剂量不足。还有的患者重复使用胰岛素针头,认为只要针头没有损坏就可以继续使用,殊不知重复使用针头会导致针头变钝、出现倒钩,增加注射疼痛,还可能引起皮下脂肪增生、感染等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注射完毕后,针头应在皮下停留至少10秒,确保胰岛素全部注入体内;使用过的针头应立即丢弃在专用的锐器盒中,避免重复使用。此外,注射后要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红肿、瘙痒、疼痛等异常情况,若出现问题,应及时就医。

掌握正确的胰岛素注射方法,告别常见的注射误区,是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血糖的关键。从注射部位的选择、注射角度和深度的把握,到注射前的准备和注射后的注意事项,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只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就能让胰岛素更好地发挥作用,帮助糖尿病患者平稳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

2025-07-23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