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居高不下,许多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常伴有呼吸困难、咳嗽、气促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呼吸训练作为肺癌康复中的重要护理手段,能有效改善肺功能、缓解症状、增强体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通过系统锻炼,有助于增强通气功能和呼吸肌耐力,减轻呼吸负担,促进肺扩张,预防感染,特别适用于术后及中晚期患者。
腹式呼吸法(膈肌呼吸法)
腹式呼吸法是最基础且应用广泛的呼吸训练,通过主动调动膈肌上下运动,增强肺底通气,改善换气功能。训练时,患者可仰卧或坐姿,膝盖自然弯曲,身体放松。吸气时用鼻子缓慢深吸气,鼓起腹部感受腹壁外扩;呼气时通过口慢慢呼出,同时轻收腹部,促使膈肌上升。建议每日练习3至4次,每次5至10分钟,逐渐延长时间。此法能提高肺底通气量,缓解呼吸肌疲劳,适合大多数肺癌患者,尤其是术后恢复期。
缓慢深呼吸法
缓慢深呼吸法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调整呼吸节律,增强肺活量,并缓解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该方法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指导患者缓慢吸气的同时进行节拍计数,通常为“1、2、3、4”四拍吸气;随后进行6至8拍的缓慢呼气,即“1、2、3、4、5、6、7、8”将气体平稳呼出,呼气时间应明显长于吸气。
此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肺泡的扩张与换气效率,同时也能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呼吸节律,降低过快的呼吸频率,对缓解焦虑、改善睡眠也有积极作用。推荐患者每日进行多次练习,尤其在情绪波动或呼吸困难时更为适用。
缩唇呼吸法
缩唇呼吸法是一种有效延长呼气时间、改善呼气阻力的技巧,特别适用于肺癌患者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或存在呼吸急促、气短症状者。训练方法为:吸气时通过鼻子缓慢吸气,呼气时将嘴唇微微紧闭,仅留一个小缝隙,以类似“吹口哨”方式将气体缓缓吐出。呼气应比吸气持续时间更长,建议比例为1:2或1:3。
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少呼气末的肺泡塌陷,维持气道开放,降低呼吸阻力,从而提高整体换气效率。护理人员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呼吸不适或头晕等不良反应,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节奏。
咳嗽与排痰训练
肺癌患者常因痰液潴留或气道堵塞出现呼吸道不畅,正确有效的咳嗽与排痰训练尤为关键。训练时,指导患者采取“有效咳嗽法”:先缓慢深吸气,然后屏气2~3秒,使气流聚集于肺底部,再用腹肌发力,快速而有力地咳出痰液。有效咳嗽可以更彻底地清除分泌物,减少反复咳嗽带来的体力消耗。
对于排痰困难的患者,可联合这些物理排痰方法。胸部叩击:将手掌弯曲呈杯状,利用手腕的力量,从患者的背部下端(腰部)开始,由下至上、由外向内进行快速而有节奏的叩击,力度适中,能感到胸壁振动即可,避免直接敲击脊柱和骨突部位。胸部叩击同理,但需避开乳房和心前区。震动排痰:可使用机械振动设备或手动震动技术,配合体位引流使用,效果更佳。体位引流:让患者采取不同体位(如俯卧、侧卧、头低足高位),借助重力作用引导痰液流向气道主干,便于排出。对于体弱或无法自主有效排痰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吸痰器、正压辅助排痰设备等专业工具,辅助清除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助于预防感染、减轻呼吸负担、促进康复。
呼吸器具训练
为增强训练趣味性和效果,护理人员可引导患者通过吹气球、吹蜡烛、吹乒乓球等小游戏,或使用市售呼吸训练器进行辅助锻炼。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肺活量、肺顺应性和呼吸肌耐力。例如,吹气球可增强强迫呼气功能,提升肺组织弹性;吹蜡烛有助于呼气控制和气流稳定。呼吸训练器则设有不同阻力档位,护理人员可根据肺功能情况逐步调节强度,循序渐进地训练患者的呼吸能力。
注意事项
呼吸训练应由轻到重,逐步增加强度和时间,避免疲劳。环境宜安静通风,防烟尘刺激,注意保暖或降温,姿势以坐位或半卧位为宜,术后患者避免剧烈活动。体弱、高龄或有基础病者应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并监测生命体征,出现不适,应及时停训并报告医护人员。同时重视心理护理,缓解焦虑,指导规律作息、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度锻炼。长期卧床者应翻身拍背,家属应积极参与护理,共同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