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验尿后,标本都经历了什么?检验科全流程揭秘

抽血、验尿后,标本都经历了什么?检验科全流程揭秘
作者:荆本胜   单位:青岛市即墨区中医医院 检验科
6720

当你在医院抽完血、留好尿,这些带着健康信息的标本就踏上了一段特别的 “旅程”。检验科就像个解密车间,每台仪器、每位技师都在为解读健康密码忙碌,让标本经层层处理,最终成为医生诊断的重要依据。

第一步:接收标本 —— 给样本办 “身份证”

标本离开身体后,首站是检验科接收窗口。护士或检验技师会像侦探核对线索般,逐字检查核对信息:姓名是否同音不同字、年龄与病历是否一致、标本类型和检查项目是否匹配、采集时间是否在有效期内等。每一项核对都马虎不得,这是给标本办 “身份证”,信息不符,后续检查便可能徒劳。核对无误后,每个标本会贴上独一无二的条形码。这小小的条码是 “电子通行证”,从离心、检测到审核,每步操作都通过扫码记录到系统,形成完整 “旅行档案”,可随时追溯。血液标本还需留意试管添加剂是否合规,比如血常规用加 EDTA 的紫色管,凝血功能检查用含枸橼酸钠的蓝色管,弄错就像咖啡加盐,直接影响结果。

第二步:预处理 —— 让标本 “做好准备”

不同标本预处理方式不同。血液标本多需离心,橘红色盖子的生化管要先静置 30 分钟让血液凝固,可以和蓝色盖子的血凝管一同放入离心机。离心机启动后,转速达每分钟 3000 转,在离心力作用下,血液清晰分层:上层是淡黄色血清或血浆,中间是薄薄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层,下层是深红色红细胞。这个过程持续 5-10 分钟,能让血清或血浆与血细胞彻底分离,为后续检测扫清障碍。尿液标本预处理像初步体检,技师先观察外观,正常为淡黄色清亮液体,深茶色可能提示肝胆问题,浑浊则需警惕感染。常规化学分析一般用仪器自动加样,检测是否有蛋白质、葡萄糖、潜血、胆红素、白细胞等异常成分;必要时需要离心后将管底沉淀滴在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寻找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有形异常成分。

第三步:开始检测 —— 仪器大显神通

检测环节,各类精密仪器各显其能。生化分析仪是 “全能选手”,机械臂精准吸取几微升血清,按程序加不同试剂。混合试剂的血清在 37℃恒温环境中反应,仪器通过监测反应液颜色变化,10 分钟内就能算出血糖、肝功能中的 ALT、肾功能中的肌酐等几十项指标,同步完成一份标本的多项检测。血液分析仪像 “细胞侦察兵”,用激光、电阻抗等技术给血细胞 “拍照” 分析。它能精确计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测量大小、观察形态。若发现体积异常的红细胞或形态怪异的白细胞,会立即 “报警”,提示技师人工复核,避免遗漏异常信号。筛查乙肝、艾滋等传染病时,就轮到酶标仪和化学发光仪登场。它们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像磁铁找铁屑般,捕捉标本中极微量的病原体标志物。其灵敏度达纳克甚至皮克级,堪比在标准游泳池中准确检测出一勺盐。

第四步:质量控制 —— 给结果 “上保险”

检验结果准确性关乎临床诊疗,其质量控制必须贯穿全程。每天开机后,技师先用标准品校准仪器,如同给天平调零,确保仪器处于最佳状态。检测时,每批标本中都至少穿插两个不同浓度的质控品( 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样本)。若质控结果超出允许范围,整批标本需重测,绝不能侥幸。若某标本结果异常,如血糖远超正常范围,技师会启动复查机制。先核查标本是否在采集或运输中受污染,再查看患者病历了解是否有糖尿病史等,必要时联系临床医生建议重采标本,排除错误因素,保证结果可靠。

第五步:出报告和标本处理

检测完成后,数据自动传输到实验室信息系统。技师像编辑审校文章般,逐一审阅结果,核对指标间是否有逻辑矛盾,比如肌酐异常升高时尿素是否同步异常。确认无误后点击 “审核”,报告即刻发送至医生工作站或自助机终端。普通标本报告 4-6 小时内完成,急诊标本开通 “绿色通道”,血常规 30 分钟内、生化项目1小时内出结果,为救治争取时间。按照管理规范,血液类标本检测后应妥善保存 3-7 天。之后,废弃标本放入专用黄色医疗废物桶,经 121℃高压灭菌 30 分钟杀灭病原体,再由专业机构运走进行无害化销毁,避免生物污染。疑难或有争议的标本则在 - 20℃冰箱冷藏一周以上,以备复查或追溯。

从采集到销毁,标本 “旅程” 仅几天,却凝聚着检验人员的专业与严谨。每个检验数据背后,都是对生命健康的守护,这也让检验科被誉为 “医生的眼睛”—— 用精准科学数据照亮疾病诊断之路,让每份健康密码都得到准确解读。

2025-08-0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