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进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除了科学的治疗外,护理尤为关键。
临床表现
黄疸。色泽:轻者仅浅黄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黏膜较为红润,表现是黄里透红。部位:轻者黄染仅限于面颈部,可波及躯干、巩膜,重者可从头到足遍及全身。黄疸首先是从颜面、躯干开始,再蔓延到四肢、手足心。颜色可逐渐加深,常按浅黄、橘黄、杏黄的顺序发展。程度: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较早,患儿除面部、躯干外,可累及四肢。伴随症状:根据黄疸分型不同,病理性黄疸还可表现为贫血、出血点、发热、中毒、肝脏肿大、水肿、尿色黄等。
尿液和粪便改变。尿液:胆红素经尿液排出,使尿液颜色加深。粪便:可能出现陶土样粪便。精神状态改变:黄疸严重时可表现为反应差、精神萎靡、拒食、肌张力降低、嗜睡等症状。
其他表现。出生前发病者可能出现流产、早产、胎儿水肿等症状。出生时发病者,若因严重溶血而出现心力衰竭,则会表现出发绀。如果黄疸是由溶血原因引起,还会有贫血表现,比如面色、口唇苍白,查体可发现肝脾肿大。外源性因素(如新生儿感染药物或乳母用药)引起者,多于出生后1~2周出现黄疸。病情迅速恶化时,可能出现拒乳、尖叫、抽搐等胆红素脑病的症状,甚至死亡,发生时间可迟至出生后11~13天。早期发病者多呈轻中度贫血或无贫血,晚发病者或外源性因素者,常有中重度贫血、发绀、棕色尿。
护理措施
治疗前护理。由责任护士向新生儿家属详细进行入院告知和评估宣教,向新生儿家属讲述综合性护理模式的目的和方式,同时向新生儿家属进行相关知识教育,为新生儿制定详细的治疗和护理计划,完善新生儿各项检查。护理人员要进行相关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合并脐炎知识培训,对患儿的病情进行早期评估。护理人员需要收集整理所有新生儿的资料。
治疗时护理。严格消毒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感染。护士应在新生儿哭泣时使用舒缓温柔的声音,使新生儿感到安全,并通过触摸其头部或手部皮肤使新生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光照处理时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热量,光线会造成一定的水分流失,还会引起新生儿大便不正常、发热、皮损、水分流失和腹泻等并发症。注意新生儿臀部的清洁和护理,避免出现红臀和褥疮。
治疗后护理。出箱前预热衣服,一定要注意保暖。测量新生儿体重,登记出箱时间。观察有无发热、皮肤损伤以及黄疸回弹等现象,注意新生儿电解质紊乱、皮疹、腹泻等并发症的发生。每天测定新生儿胆红素值1次,注意数值的变化,评价治疗效果,发现不良症状,及时报告医生,蓝光灯在使用后应进行终末消毒。新生儿分娩后非必要不进行常规吸引。快速(20~30秒完成)擦拭身体;如果新生儿哭泣,应取下湿毛巾,将新生儿置于俯卧位(腹部向下,头部朝向一侧)开始与父母皮肤接触。拿另一张干净温热的干毛巾,以覆盖新生儿的身体。给新生儿戴上小帽子。脐带脉搏停止后从脐带根部2cm处断脐,与父母接触至少90分钟,在此过程中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以帮助新生儿完成第一次母乳喂养。
脐部皮肤护理。新生儿皮肤黏膜敏感,免疫功能不佳,脐带内血管收缩不良,细菌易侵入脐带残端并在其中生长,引起脐带炎。研究表明,大多数脐带炎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生理范围,黄疸消退时间较长,积极的局部皮肤护理治疗脐带炎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胆红素血症的预后。对已有脐带感染体征的患儿做好脐带护理。
消毒护理。新生儿普遍缺乏抗菌能力,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是高易感人群。医护人员若洗手不规范,脐带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新生儿脐带感染。正确的洗手方式是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消毒,这可以有效减少手上的细菌。护理人员在护理、治疗及手术前后应坚持洗手,必要时应戴上手套。
体温护理。护理人员应每1小时测量一次新生儿的体温,如果新生儿出现发热症状,必须及时进行物理降温,并用湿毛巾擦拭患儿四肢。对于体温高的新生儿,根据医生的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如果新生儿体温较低,可在其肢体末端放置一个用棉套包裹的(约40℃)热水袋,每1小时更换一次(注意防止皮肤灼伤)。如有必要,可将新生儿置于暖箱中,并调整暖箱温度。护理人员每隔1小时检查新生儿的呼吸状况,注意对新生儿进行吸痰处理,尽可能选择细软管。调整吸痰负压,每次吸痰的时间应控制在15秒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