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肿瘤的三大隐匿信号

泌尿肿瘤的三大隐匿信号
作者:应巧   单位:广安市人民医院
82

尿液的颜色变化,可以从某些方面反映出人体的健康状况,其中无痛性血尿由于其“无症状”的特征,常常容易被忽视,但这却可能是泌尿系统肿瘤的一种早期警报。有相关数据显示,临床上大约有60%-80%的膀胱癌患者及30%-50%的肾癌患者就是以无痛性血尿为首发症状。而这种“红色警报”的背后,隐藏着三大关键的预警信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泌尿肿瘤的三大隐匿信号

间歇性血尿:间歇性发作是无痛性血尿的其中一种典型特征,患者的血液可能由于肿瘤表面血管的破裂而混入尿液中,而出血量则受到肿瘤位置、活动度以及血管脆性的影响,因此血尿常呈现出“时有时无”的情况。例如膀胱癌患者可能数月仅有1~2次的血尿出现,甚至会自行停止,这也导致许多患者延误就医。另外这种间歇性出血和结石划伤黏膜造成的持续性疼痛性血尿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却也是肿瘤的一种“伪装手段”。间歇性血尿的科学机制在于尿路上皮肿瘤如肾盂癌在生长过程中,其新生的血管壁薄且缺乏弹性,轻微的摩擦或者血压波动都可能引起血管的破裂。而肿瘤组织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使出血可能暂时停止,但病灶却依旧存在,从而形成了间歇性出血的恶性循环。

全程性血尿:全程性血尿是无痛性血尿的另一特征,也就是从排尿开始到结束,全程均带血。这一特点和尿道损伤的初始血尿或前列腺的终末血尿有着明显差异,也提示了病变位置处于上尿路或膀胱。在上尿路肿瘤中,如肾癌或输尿管癌的血尿往往呈现暗红色,这是由于血液在泌尿系统中停留的时间较长,其中可能伴有血凝块;膀胱肿瘤的血尿则大多数为鲜红色,这是由于膀胱的储尿功能让血液得到了充分的混合。若肿瘤的位置在膀胱颈部,则可能由于排尿时的肌肉收缩,导致出血尿明显增加。全程性血尿的辅助检查包括尿常规、影像学检查及膀胱镜。尿常规可以区分真性血尿和假性血尿;泌尿系统CT增强+CT尿路成像能够发现0.5cm以上的肿瘤,并且准确率在90%以上;而膀胱镜则可以直接观察膀胱黏膜,活检的确诊率达到了95%,因此也是诊断膀胱癌的“金标准”。

无伴随症状:与尿路感染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不同,泌尿肿瘤引起的血尿常常没有其他症状,因此容易被患者误以为是“上火”或“劳累过度”所引起的症状。但这种“无症状出血”反而是肿瘤的危险之处,即在患者出现明显的症状时,如腰痛,则说明病情往往已经发展至中晚期。在泌尿肿瘤中,约30%的肾癌患者在早期仅表现为无痛性血尿;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则由于肿瘤侵犯到了尿道或者膀胱颈部,可能因此出现终末血尿,但也容易被误认为是前列腺增生。而如果肿瘤消耗导致患者贫血、乏力,或者癌细胞转移引起骨痛或咳嗽等全身性信号时,则提示病情已经进入了晚期。

无痛性血尿的科学应对措施

立即就医:一旦发现无痛性血尿,应尽早去医院泌尿外科就诊,并避免自行服用止血药物,以防掩盖病情。

系统检查:对于无痛性血尿,系统检查一般包括尿液筛查、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等。其中尿液检查包括尿常规、尿脱落细胞学及FISH检测(通过染色体异常识别早期癌变);影像学检查包括泌尿系统超声(作为首选筛查)及CT/MRI(可以精准定位病灶);内镜检查则有膀胱镜、输尿管镜(直接观察并活检)等。

高危人群筛查:50岁以上的男性,建议每年做1次泌尿系统超声和尿常规;长期吸烟者建议每2年做1次膀胱镜及尿液DNA甲基化检测;职业暴露者(如接触橡胶、染料者)需在加强防护的同时,每年增加1次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总之,我们应了解并重视无痛性血尿这一泌尿系统肿瘤发出的“红色警报”,此外还应从戒烟限酒、保证充足饮水、饮食调理及职业防护等方面做好日常预防,以此对泌尿肿瘤做到早预防、早干预,从而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健康。

2025-09-25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