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糖尿病和肺结核,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常常结伴而来。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患肺结核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以上,根据不同地区和人群研究5%-30%的肺结核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这是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结核菌繁殖,而肺结核又影响胰腺功能和糖代谢。两种病相互影响,治疗难度直线上升。下面,就为大家奉上应对这一棘手状况的科普干货。
血糖控制:治疗的根基
1.选对药物是关键
1型糖尿病患者只能依靠胰岛素控糖。2型糖尿病患者情况复杂些,二甲双胍常作为首选,它不仅降糖,还不增加体重。若二甲双胍效果欠佳,可联合磺脲类、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等药物。但要注意,抗结核药利福平会使这些降糖药浓度降低,导致血糖失控。此时,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降糖药种类、剂量,甚至改用胰岛素。另外,糖化血红蛋白≥9.0%或空腹血糖≥11.1mmol/L且有明显高血糖症状;糖化血红蛋白>10.0%或空腹血糖>15mmol/L;用2-3种口服降糖药血糖仍不达标;结核病严重需住院;存在不适合用口服降糖药的情况时,2型糖尿病患者也应优先使用胰岛素。
2.饮食运动双管齐下
饮食上遵循糖尿病原则,控制总热量,少吃高升糖指数食物。因肺结核是消耗性疾病,需在控总热量前提下,增加瘦肉、鱼、豆类、蛋类、奶制品等优质蛋白摄入,多吃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合理分配三餐,避免血糖大幅波动。运动同样重要,它能增强体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温和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注意别空腹或血糖太高时运动,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拉伸。
3.血糖监测不能停
血糖监测对这类患者至关重要。住院危重患者需每天快速血糖监测4-7次;口服降糖药患者,每周空腹或餐后2小时监测2-4次;用胰岛素治疗者,通过监测空腹血糖调整睡前或晚餐前胰岛素剂量,监测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空腹血糖达标后,也要留意餐后血糖。理想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
抗结核治疗:严格遵循原则
1.定制个性化方案
糖尿病患者本就易出现视神经、末梢神经、肾脏等组织器官损伤,抗结核药可能加重这些糖尿病并发症。所以,制定抗结核治疗方案时,一定要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糖尿病并发症情况,方便医生量身定制方案。比如有糖尿病肾病,医生选药会避开对肾脏毒性大的;有糖尿病神经病变,会考虑药物对神经的影响。
2.适当延长疗程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治疗难度大,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概率高,治疗失败风险也大。对于强化治疗2个月末,痰抗酸杆菌检查仍阳性;肺部病变范围广且有空洞;血糖控制差、临床症状缓解不明显的患者,医生通常会将抗结核疗程延长至9-12个月,以彻底杀灭结核菌,降低复发风险。
3.警惕药物不良反应
这类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概率高于普通肺结核患者,常见不良反应有肝损伤(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皮肤红斑、瘙痒)等,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
日常护理:细节决定康复
1.营养补充要重视
营养治疗是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在合理控制总热量基础上,满足两种病的营养需求,控制血糖。这类患者每天摄入能量比普通糖尿病患者多10%-20%。营养搭配为: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50%-65%(每天不超300g);蛋白质占15%-20%,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摄入;脂肪占20%-30%。若患者营养不良,可选择专用肠内营养制剂。肺结核患者常胃口不好,饮食要调配,选易消化、清淡食物,忌辛辣,防止刺激呼吸道加重咳嗽。
2.体重管理不可少
时刻关注体重变化,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²的正常范围。每月监测BMI,一旦有明显变化,马上联系医生,因为体重变化可能影响抗结核药物代谢和疗效,医生会据此调整药物剂量。
3.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良好生活习惯助力康复。首先要戒烟,香烟有害物质损害肺部功能、干扰血糖控制。保证每天7-8小时充足睡眠,提高免疫力。保持积极乐观心态,不良情绪会影响血糖和结核病治疗。居住环境要勤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整洁安静舒适,利于心情愉悦和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