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提到针灸,有人觉得是“神秘东方魔法”能治百病,也有人怕疼、怕感染避之不及。其实针灸不是玄学,而是经数千年实践与现代医学验证的治疗手段,关键在于“正确认识”。
先破后立:这3个针灸误区,该澄清了
误区1:针灸时“针感”越强越好
针感强弱因人而异,并非越强越好。针灸时的针感(如酸、麻、胀、重)是“得气”的表现,但具体强度需根据病情、体质和穴位特性综合判断。适度针感有助于疗效,但过度追求“强针感”可能引起不适或副作用。
误区2:针灸能“包治百病”
社交平台常现“针灸治失眠”“针灸瘦10斤”等标题,让人误以为针灸是“万能疗法”。实则针灸有明确适用范围,急性阑尾炎、脑出血等急症,针灸无法替代手术急救;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针灸仅为辅助手段,盲目相信易延误病情。
误区3:“路边养生馆”也能做针灸
很多人图方便选养生馆做针灸,却不知风险极大。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针灸属医疗行为,需具备执业医师资格且经专业培训的医生在正规机构操作。养生馆“技师”多无资质,易因穴位不准、消毒不严引发感染(如乙肝、丙肝),甚至导致气胸、内脏损伤。
科学视角:针灸怎么“起作用”?
1.缓解疼痛:激活“止痛系统”
针灸刺激穴位时,会激活皮肤神经末梢向大脑发信号,大脑随之释放内啡肽、脑啡肽等“天然止痛药”,止痛效果强于吗啡且无成瘾性。临床中,不少慢性头痛患者经1-2个疗程针灸后,头痛发作频率明显降低,对布洛芬等止痛药的依赖也大幅减少;痛经女性在经期前1周开始针灸,也能有效减轻腹痛、腰酸等不适。
2.调节神经:平衡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负责调节心跳、消化等功能,长期压力大、焦虑会导致其失衡(如交感神经过度兴奋)。针灸刺激内关穴、神门穴等,可调节自主神经活性,让“兴奋”与“抑制”平衡。比如长期失眠者,坚持针灸1个月左右,入睡时间会明显缩短,夜间醒来次数也会减少,这正是神经调节起效的表现。
3.改善循环:促进局部血液流动
针灸进针后,轻微刺激能让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既带来氧气和营养,又带走炎症因子和代谢废物。像办公室人群常见的颈椎病,针灸刺激颈肩部穴位后,僵硬的肌肉会逐渐放松,手臂发麻的症状也会减轻,这就是血液循环改善的直观效果。
实用指南:5类情况适合针灸,3类情况要避开
✅适合针灸的5类问题
疼痛类:慢性头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肩周炎、痛经等;
功能性:失眠、焦虑、消化不良、便秘、过敏性鼻炎、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运动损伤:肌肉拉伤、韧带扭伤(受伤48小时后);
妇科问题: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辅助调节激素)、产后盆底肌松弛(配合康复);
亚健康:熬夜、压力大导致的免疫力下降、易感冒、手脚冰凉等。
❌要避开针灸的3类情况
特殊人群:孕妇(腹、腰骶部穴位易诱发宫缩)、婴幼儿(配合度差)、凝血功能障碍者(易出血);
特殊部位:皮肤破损、感染处;眼球、心脏等器官周围(风险高);
急性病症:急性心梗、脑出血、阑尾炎、骨折等(需先急救)。
特别提醒:针灸前做好3件事
1.选对机构
优先公立医院针灸科、康复科,或正规私立中医院,就诊前查看医生执业证书,确认有“针灸专业”范围。
2.提前沟通
告知医生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用药情况(尤其是抗凝药)、过敏史、近期健康状态(如感冒),方便医生调整方案。
3.注意术后
针灸结束后,若仅为常规毫针针刺,且针孔无出血、红肿,治疗后 10-20 分钟即可用温水洗澡(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护理指导标准),避免用力揉搓针孔部位,水温以 37-40℃为宜。若针孔处有轻微发红、瘙痒,属正常反应,不要用手抓挠,通常1-2天会自行消退。
针灸不是“神药”也不是“骗局”,是需科学看待、规范使用的医疗手段。若有健康问题,可先到正规医院咨询医生,判断是否适合针灸——适合自己的才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