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期,许多女生会经历一种难以言说的痛苦——痛经。痛经是指在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伴腰骶酸痛,甚至剧痛晕厥,亦称“经行腹痛”。其中,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多发生在初潮后1~2年内。据调查,青春期原发性痛经是影响女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甚至危害其身心健康的临床常见疾病之一,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引起青春期原发性痛经的原因
导致青春期原发性痛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异常是重要因素。子宫内膜合成过多的PGF2α可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过强,甚至痉挛而出现痛经。另一方面,子宫收缩异常也会使子宫供血不足,导致子宫缺血和盆腔神经末梢对前列腺素的高度敏感,从而降低疼痛阈值。此外,白三烯、垂体后叶加压素的生成以及精神、神经、个体疼痛阈值和遗传等因素也可能影响痛经的发生。
青春期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表现
青春期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表现各有不同,根据中医辨证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候——
1.寒凝血瘀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经色暗红而有血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
2.气滞血瘀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行不畅,色紫暗有块,胸胁、乳房胀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3.湿热蕴结证: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月经量多或经期长,色暗红,质稠有血块,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4.气血虚弱证: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5.肝肾亏损证: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按,伴腰骶酸痛,月经量少,色淡暗,质稀,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失眠健忘,或伴潮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青春期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措施
针对不同的证候,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寒凝血瘀证:应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可用小茴香1.5g、延胡索3g、肉桂3g、干姜3g、当归9g、川芎6g、赤芍6g、蒲黄9g、五灵脂6g、没药6g。每日一剂,水煎,分2~3次服。
2.气滞血瘀证:应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用五灵脂6g、当归9g、川芎6g、桃仁9g、牡丹皮6g、赤芍6g、乌药6g、延胡索3g、香附4.5g、红花9g、枳壳4.5g、甘草9g。每日一剂,水煎,分2~3次服。
3.湿热蕴结证:应清热除湿,化瘀止痛。用牡丹皮、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车前子各10g、黄连9g、败酱草12g、薏苡仁20g。每日一剂,水煎,分2-3次服。
4.气血虚弱证:应益气养血,调经止痛。用人参(一般用潞党参20g)、黄芪18g、熟地黄20g、白芍15g、当归15g、川芎8g。每日一剂,水煎,分2-3次服。
5.肝肾亏损证:应补肾养肝,调经止痛。用杜仲、续断、熟地黄、巴戟天、乌药、艾叶、白芍各9g、当归6g、益母草12g。每日一剂,水煎,分2-3次服。
除了中医药物治疗外,还有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痛经。例如,艾灸、中药贴敷、拔罐、耳穴压丸等中医非药物疗法,具有起效快、远期和近期疗效好、操作简单、无痛苦等优势。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非常重要。在月经来潮前一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保持大便通畅,忌食生冷寒凉、刺激性食物。注意保暖,特别是在寒冷季节要做好腹部、腰部的保暖,避免冷水澡、冷水浴以及淋雨。保持好个人卫生,尤其是经期卫生。适量参加运动,有利于全身血液循环。注意休息及调节情绪,避免熬夜,月经期间可通过适当的休息缓解疼痛。
总之,青春期原发性痛经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了解其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女生更好地应对痛经,提高生活质量。如果痛经症状严重,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以便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