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脑卒中患者生命要从对疾病的认识入手。脑卒中俗称“中风”,其本质为一类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损伤以及不同的临床表现,与病因、损伤脑区差异有关,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出血对应的是出血性脑卒中,而局部阻塞导致正常血流无法流入大脑并循环的情况则对应缺血性脑卒中,考虑到近些年仍以老年患者为主、青年患者比例逐步上升,为此年轻化趋势需格外关注。考虑到突发脑卒中患者的病情进展较快,时间就是患者的生命,为此对应诊疗及护理工作均以成功挽救患者生命为主要目的,近些年更是从改善患者长远预后的角度出发,不断地完善护理细节。本文将从脑卒中关键症状识别入手,帮助大家一同梳理黄金急救时间窗内的正确做法,实现从患者急救到康复的全方位守护。
认识脑卒中
分析脑卒中病因病机,可知缺血性脑卒中突然发作大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有关,临床中此类患者占主导,其次与心源性栓塞亦有关,而出血性脑卒中突然发作则是因为高血压相关病理机制导致的脑部血管破裂,或是脑血管畸形,此外,一些青年患者的情况较为特殊,包括但不限于动脉夹层以及血液高凝状态。脑卒中患者多有家族史且以男性居多,理论上老年人患病风险更高,但临床实际情况青年患者日益增多,公认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还有吸烟、熬夜等。脑卒中发作常常以看似轻微的病症开始,例如突然性的手指麻木、短暂性的视物模糊,但切不可忽视这些小毛病,应当将其视作脑卒中突发的预警信号。
关键症状识别
早期识别脑卒中的关键症状可为急救争取更多时间,提高急救成功率,但许多患者及其家属对这一疾病的认识程度不足,或是在突发疾病时手足无措,因而出现错误急救护理或是致使急救延误。对此,建议患者及其家属熟记“BE FAST原则”:其中的“B”代表“Balance”,意为平衡,表明若出现突发性的走路不稳甚至无故跌倒,需警惕脑卒中;“E”代表“Eyes”,即眼睛,突发脑卒中者往往会出现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重影,自觉眼前黑蒙蒙一片;“F”代表“Face”,意为面部,突发疾病者于微笑时有明显的嘴角不对称表现,鼓腮时还会漏气;“A”为“Arms”,即手臂,主要是指患者平举双臂并维持一段时间后,可见一侧不自觉下垂且该侧手部抓握无力;“S”代表“Speech”,可理解为言语,即患病后说话含糊不清或言语理解障碍;最后的“T”则为“Time”,意为时间,强调若有以上不适症状则立即拨打120,并向专业医护人员求助。
护理细节梳理
当发现疑似脑卒中患者,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能显著降低其死亡和残疾风险,措施包括(1)应急护理,首先要做好体位管理,协助患者调整至侧卧位,而非平卧位,同时其头部需要后仰15°,患侧朝上,以此减轻其颅内压水平并预防误吸,尤其是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通常还会强调绝对制动24-48小时,仅原地解开其衣领并确保其呼吸通畅即可,立即拨打120求助,并在电话沟通期间讲清楚患者基础信息、病情变化及主要特征,忙中有序,尽快与医护人员达成一致;(2)120到达前禁忌:禁止随意搬动患者,禁止喂食喂水并以此降低误吸风险,禁止私自用药尤其是阿司匹林并以此避免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加重,禁止采用无根据的民间疗法以此避免救治时机延误;(3)院前急救配合要点:患者及其家属要注意记录症状出现的时间并尽可能予以精确记录,这一点关系到后续医疗决策(例如是否进行静脉溶栓),同时要整理好物品做好紧急住院的准备,备好近期病历、CT片,以便到院快速对接,在从120转运到医院期间一定保持头部抬高(约30°),还要避免剧烈震动,密切关注有无抽搐,若有则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并配合护理人员将软垫垫在上下齿之间,若有呕吐症状则要清理呼吸道分泌物,若发现意识丧失倾向则轻声呼唤并记录下其睁眼、语言、运动反应。
结语
脑卒中急救分秒必争,掌握“BE FAST”识别法则与急救护理细节,如侧卧防误吸、禁食、禁水、精准记录发病时间等,为患者争取黄金救治窗口,对此,全社会应当高度重视这一疾病,提高警惕性,将理论知识转变为挽救生命的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