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引导如何让介入医生“看得清,打得准”

影像引导如何让介入医生“看得清,打得准”
作者:黄德佳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介入治疗科
119

以往的肿瘤患者,从诊断到治疗要遭很多罪,痛苦程度可能只有个人知道。现如今,肿瘤诊断及治疗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介入治疗为广大肿瘤病患带来了新的福音。介入治疗,属于“精准医疗”的生动代表,关键要有影像引导技术支持。如同为医生配备了专门的、高水平的“实时导航系统”,医生也因此可以看得更加清楚,手术也更为精准,从而让病患的创伤面更小,确保了最为理想的治疗成效。

“盲操作”到“可视化”催动医学革命

在影像设备支持下,介入治疗中选择导管、穿刺针及导丝等医用器械,通过人体恰当的孔道或者特别小的创口,精准诊断疾病并实现针对性治疗。微创是介入治疗最为显著的优势,病患不再像以往大切口、大创伤,也确保了更快、更好地恢复。影像引导化解了微创背后的诸多问题,让医生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情况下,精准把握病灶并实现有效处理。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路径规划。如同旅客外出前,总会用地图APP对路线进行规划,医生同样利用MRI或CT弄清楚病灶的基本位置、外形大小,梳理病灶周边的神经血管等,从而制定更加精准安全的“穿刺路径”。其次,实时导航。为确保手术成效,医生必须要对器械在病患体内移动情况动态掌握,确保器械顺着设定好的路线向前,否则偏离路线可能会造成不必要伤害,实时影像引导则发挥着重要作用。再次,目标确认。在将器械送到预定位置后,医生还需借助影像做好确认,确保针尖、导管头端恰到好处,才能展开有关的手术操作,最大限度确保最终治疗成功。

“导航天团”让影像成效更有保障

导航产品不同,规划的路线也可能存在差异。肿瘤疾病的类型相当多,可能在外形、位置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必然决定了治疗举措的不同。医生基于治疗需求,会选择不同的“APP”。首先,超声。超声不存在辐射,操作更加方便简单,价格更加可控,而且还能够实时动态显像。超声如同能够穿透皮肤的“手电筒”,帮助获取连续性的动态图像。医生只需要观看屏幕,就能知道穿刺针是否进入预定目标。超声非常适合于甲状腺、腹部及乳腺等的穿刺活检与引流。其次,CT。CT实际分辨率非常高,获取到的图像特别清晰,解剖细节可以横断面形式呈现,不受骨骼及气体影响。操作中,医生根据需要先扫描一层CT图像,以此为基础明确进针点与角度,在把握好深度后穿刺。再次进行扫描,核实针尖实际位置。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了CT技术的革命性进步,提供近乎实时的低剂量扫描,显著提升了工作成效。再次,DSA。DSA也被称为“血管专用导航”,属于显示血管的“金标准”,能够动态评估血流情况。医生需要在病患血管中注入特定剂量的造影剂,通过X光即可清晰显像。依托“减影”技术,将软组织或骨骼等潜在干扰排除,从而获取高精度的“血管路线图”,帮助医生清晰明确病变血管,还能够开展专题评估。最后,MRI。MRI不存在辐射,具备特别理想的软组织分辨率,还可以多参数成像。使用MRI可实现很多复杂病灶的显像,弥补了其他影像设备的不足,包括前列腺、脑组织或者肝脏中的特殊肿瘤等。在其他科学设备的辅助下,医生使用MRI还能开展精准活检与消融治疗。

受到诸多复杂因素影响,各种类型的肿瘤疾病不断增多,传统治疗方式对病患有着巨大的创伤,这也是很多病患“谈癌色变”的重要原因。现代医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推动介入治疗深层次融入到肿瘤诊断与治疗中,呈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以微创方式最大限度控制了手术创伤,减轻了病患的创伤,还实现了病患的尽快康复。影像引导技术让现代介入治疗成为现实,医生可以更加精准地诊断与治疗,实际可用的影像引导技术包括超声、CT、DSA等,可针对不同肿瘤疾病恰当选择,彼此之间相互补充,从而确保了最佳治疗成效,也让广大病患看到了肿瘤治疗康复的希望。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