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患者的日常行为干预与安全照护

老年痴呆患者的日常行为干预与安全照护
作者:陈红利   单位:阆中市文成镇中心卫生院
592

老年痴呆,医学上称为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会逐渐出现记忆衰退、行为异常、生活能力下降等问题。科学的日常行为干预与安全照护,不仅能延缓病情进展,更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照护者负担。

日常行为干预

日常行为干预需围绕“维持能力、减少冲突、激发参与”三大原则,结合患者认知水平调整方式。

1.认知训练

根据患者能力选择合适活动:轻度患者可进行卡片记忆游戏,比如用家人照片制作卡片,每天花10~15分钟让患者回忆人物姓名与关系;中度患者适合简单数字游戏,如从100倒着数、拼图(建议选择20片以内的熟悉图案);重度患者则以感官刺激为主,比如通过触摸不同材质的布料(丝绸、棉布)、闻熟悉的气味(花香、饭菜香)唤醒感知。训练需循序渐进,每次不超过30分钟,避免患者因疲劳产生抵触。

2.生活行为引导

尽量让患者参与日常事务,比如协助摆放碗筷、折叠衣物。过程中不催促、不指责,若患者出错,用鼓励性语言引导纠正,而非直接代替。例如患者忘记如何系鞋带,可手把手示范,边做边说步骤,强化记忆。同时固定生活流程,如每天固定时间起床、吃饭、散步,规律的作息能减少患者因环境变化产生的焦虑。

3.情绪与行为管理

患者常出现情绪波动、重复行为(如反复开关门)或攻击行为。此时照护者需先保持冷静,避免正面冲突。若患者情绪暴躁,可通过播放其熟悉的老歌、展示旧照片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对于重复行为,不必强行制止,可适当满足(如允许患者整理抽屉,但提前将危险物品收好)。若患者出现夜间游走,可在卧室放置其熟悉的物品,如抱枕、毯子,同时确保家中光线柔和,减少磕碰风险。

安全照护

安全照护需覆盖居家、外出、用药等多个场景,提前排查风险,做好预防措施。

1.居家安全

居家环境需“简化、防滑、易识别”。地面保持干燥,卫生间、走廊安装扶手和防滑垫,尤其在洗澡后及时擦干地面水渍,防止患者滑倒;电源插座安装防触电保护盖,避免患者误触,热水壶、刀具等危险物品放在患者接触不到的高处,且远离火源和水源,减少安全隐患;在房门、抽屉上贴醒目的标识,如“卧室”“衣物柜”,字体选择加粗、放大的字体,帮助视力或认知有障碍的患者快速识别。若患者有走失风险,可在其衣物内缝入写有家庭联系方式的布条,布条选择耐洗材质,同时在家中安装智能监控,将摄像头对准客厅、门口等关键区域,实时关注患者动态,方便及时察觉异常情况。

2.外出安全

患者外出需有人全程陪同,避免单独行动,陪同者应尽量与患者保持在一米内的距离,以防突发状况无法及时应对。外出前告知患者目的地,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行程,携带好其常用药物和急救卡片(注明姓名、年龄、疾病、联系方式),急救卡片可塑封后放在患者随身口袋或挂在脖子上;选择人少、路况好的路线,避开施工路段和陡坡,避免去拥挤、嘈杂的场所,防止患者因环境刺激产生情绪波动。若患者对陌生环境感到紧张,可提前准备其喜欢的零食或玩具,在途中适时给予,缓解焦虑。此外,可给患者佩戴带有定位功能的手环,设置紧急联系人,确保一旦走失能快速定位找回。

3.用药安全

患者用药需由照护者统一管理,按照医嘱定时定量发放,严禁擅自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每次服药前,照护者需仔细核对药物名称、剂量和服用时间,确认无误后,用适宜温度的温水帮助患者送服,送服后观察片刻,确保药物被咽下,避免患者将药物藏在口中而导致漏服。同时,专门准备用药记录本,详细记录每次服药的时间、剂量和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如是否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若出现异常,立即暂停用药并及时就医咨询。

老年痴呆患者的照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照护者保持耐心和爱心,同时掌握科学的方法。通过有效的日常行为干预和全方位的安全照护,能让患者在熟悉、安全的环境中生活,感受到关爱与尊重,也让照护过程更加从容。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