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谈之色变的癌症话题中,癌痛往往是最让患者难以承受的部分。据相关资料显示,国内每年新发癌症病例数超350万,每四个初诊患者中就有一个发生疼痛,而癌症晚期患者中,疼痛发生率更是高达60%至80%,其中每三个患者中就有一个达到重度疼痛。癌痛,如同恶魔一般,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那么,癌痛究竟从何而来?又该如何科学应对呢?
癌痛从何而来?
癌细胞的直接侵犯。癌细胞如同疯狂生长的“坏种子”,当它们侵犯周围的神经末梢时,患者就会感觉到疼痛。比如,当肿瘤侵犯到胸膜或者肝包膜,原本感觉不到疼痛的肺和肝,此时就会让患者难以忍受。此外,肿大的肿块压迫神经,同样会导致疼痛的产生。就像转移到颅内的癌细胞,会使脑内压力升高,或者肝癌生长导致肝脏肿大,牵拉肝包膜,这些都会引发患者的疼痛。
致痛物质的释放。癌细胞还会释放一些致痛物质,这些物质进入血液后,与相关受体结合,从而让患者产生疼痛的感觉。这就好比在身体里投放了“疼痛炸弹”,随时可能引爆,给患者带来无尽的痛苦。
抗癌治疗的副作用。手术、放疗及化疗等抗癌治疗,虽然是对抗癌症的有力武器,但也可能带来疼痛的副作用。比如手术后的伤口疼痛,放疗对局部组织的损伤疼痛,化疗引起的神经病变疼痛等,约占癌痛的10%。此外,癌症患者长期卧床不起导致的褥疮、便秘、肌肉痉挛等,也可能引发疼痛,约占癌痛的8%。而患者因合并症及并发症等非癌症因素所致的疼痛,如骨关节炎、风湿、痛风等,约占癌症疼痛的2%。
癌痛的危害不容小觑
身体机能的衰退。持续的癌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食欲。夜晚,本应是休息的时间,可患者却因疼痛难以入眠,白天又因疼痛食欲不振,久而久之,身体逐渐消瘦、疲劳,免疫力也随之下降。这就如同房屋的根基被破坏,身体这座“大厦”变得摇摇欲坠,加速了疾病的恶化。
心理防线的崩塌。癌痛不仅折磨着患者的身体,更打击着他们的心理。焦虑、抑郁、绝望等负面情绪如同乌云一般,笼罩着患者的内心。许多患者甚至因此放弃治疗,失去了与病魔抗争的勇气。比如,一些患者因无法忍受疼痛,对未来失去信心,认为自己没有希望了,从而放弃了可能有效的治疗机会。
社会生活的缺失。癌痛还会影响患者的家庭、工作和社交活动。患者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参与社会生活,孤独感和无助感油然而生。他们可能因为疼痛无法陪伴家人,无法正常工作,也无法与朋友聚会,逐渐与社会脱节。
科学镇痛,让尊严回归
药物治疗:最常用的“止痛武器”。在癌痛治疗的各种手段中,药物治疗是最主要、最常用、最方便的方法,80%-90%的癌症疼痛可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得以满意控制。目前,临床上常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的三阶梯镇痛原则。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选用的镇痛药物的作用强度呈阶梯式由弱到强。第一阶梯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对乙酰氨基酚,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适用于轻度疼痛;第二阶梯为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等,用于中度疼痛;第三阶梯为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等,针对重度疼痛。需要注意的是,缓释阿片类药物必须按时服药,即使服药当时没有疼痛也要服药,若患者突发剧痛,可按需给予止痛药解救。
微创介入治疗:为难治性癌痛带来希望。对于10%-20%无法通过药物缓解疼痛的患者,微创介入治疗是更好的选择。如快速静脉PCA镇痛、神经脉冲调控、神经毁损、骨转移椎体成形术、脊髓电刺激、鞘内给药装置植入术等微创介入疗法,能更精准地控制疼痛。以鞘内给药为例,通过植入体内的药物灌注泵将药物精准输入到疼痛靶点,仅需使用口服药量的1/300,就能实现同等的镇痛效果,而且副作用明显减轻。
心理支持:为患者注入“心灵鸡汤”。癌症患者大多长期承受癌痛折磨,很多人在精神上都受到打击,最终伴有或轻或重的抑郁、焦虑和烦躁等精神症状。此时,心理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止痛的同时,口服地西泮、艾司唑仑片、阿米替林等药物,有镇静、改善心情的作用,还可以减少止痛药物的剂量,并能调节患者的精神状态,改善睡眠和提高生活质量。此外,家人和朋友的关心、陪伴,也能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增强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