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手握体检报告,发现自己的检测结果出现异常箭头时,心中是否会忐忑不安,警铃大响,暗自揣测自己是不是生了什么大病。但这些异常结果可能并非你真实健康状态的反映,罪魁祸首可能是那一管被忽略的“脂血”!
一、脂血,被忽略的检测“破坏者”
脂血的本质是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悬浮在血液中,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浑浊血清,这种浑浊不只是外观问题,更是检测结果的“雾霾”,可使多种检测结果呈现“虚假”的异常,如血脂,肝功能等。正常的血清或血浆状态应是清晰透明,颜色为淡黄色。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离体后自然凝固,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如我们在采血时使用的干燥管(红头管)得到的检测样本就是血清,可用来检测肝功能,血脂等;血液加抗凝剂后分离出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如采血时使用的抗凝管(蓝头管),可用作凝血功能检测。
二、体检前黄金准备:让血液“清清白白”
由于人们饮食的多样性,生理功能又各不相同,因此想要一份可靠的体检报告,唯一的办法是在体检前做好生活饮食习惯调控。
(1)饮食调控(核心措施)
提前3天低脂饮食:清淡饮食,正常补充蛋白质,避免过度食用大鱼大肉,油炸食品,奶油蛋糕等。进食高碳水化和食物,可引起血糖增高;进食高蛋白或高核酸食物,可引起血中尿酸增高;进食高脂肪食物,可引起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大幅度增高。
绝对空腹10—12小时:体检时采集血液样本,原则上晨起空腹时采集标本,这是最具“代表性”的时间。空腹一般指进食后10—12小时,空腹时间过长,患者处于饥饿时间过久,反而使部分检测结果异常,如血糖、蛋白质会降低。抽血前一天晚上8点后禁食(可少量饮水),晨起避免食用任何食物饮料,更忌空腹饮酒。餐后采集的血液样本,其血清常出现乳糜状,可影响许多检验测定的正确性。
(2)行为管理
情绪,运动,生理节律变化均为影响检验结果的内在因素,在采血前避免剧烈运动,可在采血处静坐5分钟再进行采血,静坐能稳定血管内外水分分布,使检测结果更能真实反映自身的健康状态。激动、兴奋、恐惧等状态,可使血红蛋白、白细胞增高;运动可引起检验项目心肌酶谱中的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升高。
主动告知用药使,有些药物可使血液颜色加深或呈乳糜状,如避孕药、激素类药物可能诱发脂血,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有时可能对医师产生误导,因此若正在服用药物,需提前告知,不仅要告知医生,更要告知采血人员。
每一次体检采血,都是身体与医学的精密对话,合格的血液样本,是这对话真实性的基石,当我们做好体检前准备,体检报告才能真正成为健康的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