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常面临一个隐形的“敌人”,即血栓。这种血液在静脉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的“血块”,轻则引发肢体肿胀疼痛,重则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如何科学预防血栓、加速康复进程?1.血栓为何“偏爱”下肢骨折患者?
骨折后,人体会启动“应急修复机制”,但这一过程也埋下了血栓隐患。
血液高凝状态
骨折后,身体会释放大量凝血因子,同时抗凝物质减少,血液如同“浓粥”般更易凝固。
血流速度减慢
患者因疼痛或制动长期卧床,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可降至正常值的1/3,血液淤滞为血栓形成提供了“温床”。
血管内皮损伤
骨折端可能直接损伤静脉血管壁,暴露的胶原纤维会激活凝血系统,引发“瀑布式”血栓反应。
其他诱因
手术创伤、感染、高脂血症等因素会进一步增加血栓风险。例如,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40%-60%。
2.抗栓“组合拳”
(1)药物预防
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开具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活性或血小板聚集,将血栓风险降低60%-70%。值得注意的是,抗凝药需严格遵医嘱服用,切勿自行增减剂量。用药期间注意观察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出血倾向,及时告知医生。
(2)物理预防
弹力袜,可以通过梯度压力促进静脉回流,减轻下肢肿胀。建议选择医用级弹力袜,每日穿戴8-12小时。间歇充气加压泵(IPC)模拟肌肉收缩,周期性压迫小腿,增强血流速度。术后麻醉清醒后即可使用,每次30分钟,每日2-3次。足底静脉泵通过脉冲式气压刺激足底血管,预防血栓效果与IPC相当,尤其适合无法耐受弹力袜的患者。
(3)运动康复
运动是预防血栓的“核心武器”。术后康复需遵循“早期、渐进、个体化”原则。
①术后0-2周:减轻肿胀,激活肌肉
踝泵运动,仰卧位,缓慢勾脚尖至最大限度,保持5秒后放松,重复20-30次/组,每日3组。此动作可带动小腿肌肉收缩,促进静脉回流。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大腿前侧肌肉用力绷紧,保持5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组,每日3组。
术后48小时内冰敷20分钟/次,每日3次;患肢抬高30°-40°,高于心脏水平。
②术后2-6周:恢复关节活动,增强肌力
直腿抬高训练,仰卧位,伸直膝关节缓慢抬高至45°,保持5秒后放下,重复10-15次/组,每日3组。
髋膝关节屈伸,在无痛范围内进行被动-主动活动,逐渐增加幅度。例如,术后4周可尝试坐位屈膝至90°。
渐进性负重,从双拐辅助部分负重(25%-50%体重)过渡到单拐全负重,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
③术后6周后:功能重建,回归生活
抗阻训练,使用弹力带进行髋外展、膝屈伸等练习,阻力从0.5kg逐步增加。
平衡训练,单腿站立、平衡板训练,提高下肢稳定性。
功能性活动,模拟上下楼梯、蹲起等动作,逐步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3.抗栓“雷区”
(1)“制动=完全不动”
长期卧床会导致血流速度下降50%,血栓风险激增。即使疼痛,也应每日进行肌肉收缩训练。
(2)“抗凝药=万能药”
抗凝药可降低血栓风险,但无法替代运动和物理预防。三者需协同作用。
(3)“康复越快越好”
过早负重(如股骨颈骨折3个月内完全负重)可能导致内固定失效,反而延长康复周期。
4.家庭护理
家属要注意观察预警信号,若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或发红,需立即就医。
调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菠菜、西兰花)需与抗凝药间隔2小时食用;避免高脂饮食,预防血液黏稠。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酒精可能干扰药物代谢,均需严格避免。
结语:
下肢骨折术后的抗栓之战,是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共同挑战。通过科学用药、精准康复和细致护理,绝大多数患者可成功预防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