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标志物组合:骨骼健康的精准“探测器”

骨标志物组合:骨骼健康的精准“探测器”
作者:陈慧昱   单位:空军军医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
473

我们的骨骼当中有许多基质与骨细胞,当基质大量流失,就会患有骨质疏松症,这种疾病的主要特征是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量降低,患者有骨折的风险,而风险较大的是老年人。据统计,我国患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数量正在不断上涨,其中女性占比约为51.6%。患者不仅容易骨折,还会存在腰背酸痛、腰部弯曲、变矮等情况。

骨质疏松属于静态疾病,症状并不明显,我们很难察觉,需要借助科学技术确诊,如生化指标综合判断、X光、骨密度测定等。然而,传统的指标与物理学检测特异性低,难以在早期发现非特异症状,导致多数患者是在骨折后才确诊的,不仅增加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照护负担,还会提高老年患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

为了更加科学地确诊骨质疏松症,近年来骨标志物组合逐渐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对象,这是因为骨钙素、β-cross胶原蛋白、TPINP三大骨标志物的变化可反映体内骨形成促进剂、骨吸收抑制剂的作用,并为判断骨骼健康以及预测骨质疏松症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骨钙素:骨转换标志物

在骨骼组织中,骨钙素是起到关键作用的一种蛋白质,它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生物学功能较强,尤其可帮助人体调节骨钙代谢。在骨钙素分子中有许多羟基谷氨酸残基,其羧化能促进钙离子、骨钙素结合,达到骨矿化的效果。此外,骨钙素还有调节内分泌的功能,会影响到脂质代谢以及胰岛素的分泌,进而影响人体代谢。

早期骨质疏松症患者会有骨钙素升高的表现,后期因流失骨质,而出现骨钙素降低的情况。一些代谢性疾病会导致骨钙素升高,如甲状旁腺亢进,绝经女性骨钙素也会明显升高,而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钙素升高相对不明显。因此,医生可以根据骨钙素升高幅度判断患者的骨质疏松属于哪种类型(高转换型、低转换型),使医生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β-cross胶原蛋白:骨吸收标志物

β-cross胶原蛋白即β-胶原特殊序列,是I型胶原蛋白的代谢产物,是公认的骨吸收标志物。β-cross胶原蛋白能参与骨重建,是I型胶原蛋白释放后进入血液的片段,其含量能反映骨质流失、骨吸收的程度,因为其含量升高代表骨质流失加重,所以可判断检查者有患变形性骨病以及骨质疏松症的可能。因此,医生可利用β-cross胶原蛋白检查结果诊断骨质疏松症,还可客观评价骨病抗吸收治疗效果。

通常接受双磷酸盐治疗的患者需在治疗期间检测β-cross胶原蛋白,若3个月后检测结果表明基础值下降率大于35%,则代表治疗有效。若治疗有效,患者的β-cross胶原蛋白会继续降低;停止治疗后,其浓度会升高;未治疗或治疗效果较差的患者,其β-cross胶原蛋白则维持在基本浓度。

β-cross胶原蛋白主要检测方法有四种:1.放射免疫法;2.酶联免疫分析法;3.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4.质谱法。

TPINP:骨形成标志物

TPINP即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I型前胶原属于I型胶原前体,由成骨细胞合成而来,合成期间产生N端、C端PINP与PICP,这些物质可沉积为骨基质,还可参与血液循环,被肝脏代谢。

TPINP可用于辅助诊断骨质疏松症,这是因为它的测定值在骨质疏松症早期较高,治疗期间测定值若高于基础值40%左右,则表示治疗有效,抗吸收治疗期间测定值下降表示治疗方案发挥了作用。

除了可诊断骨质疏松症以外,TPINP测定值还可用于鉴别诊断甲亢、代谢性骨病等疾病,其主要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

骨质疏松症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为了能尽早确诊,人们可到医院接受骨标志物组合检验。若确诊为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加强饮食调理,积极补钙,参与户外运动,促进钙吸收。对于老年人来讲,还要主动预防骨折,并接受治疗,使骨骼更加健康。

2025-07-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