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患者咳嗽飞溅的飞沫附着在门把手,医护人员接触后未规范清洁的手又触碰听诊器,消毒不彻底的仪器再接触下一位患者……院感防控并非孤立的操作,而是覆盖“人-器械-环境”的全链条守护,任何一个环节的松懈,都可能让隐形的感染风险转化为真实的健康威胁。
手卫生常被称作院感防控的“第一道守门防线”,却最易因“操作简单”陷入形式化误区。世界卫生组织强调的“七步洗手法”,每一步都对应着手部细菌藏匿的“重灾区”:掌心对搓清洁手掌内侧,手指交叉揉搓指缝,指背揉搓覆盖手背与腕部,指尖旋转按压能深入指甲缝——这些细节正是清除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关键。临床数据显示,规范洗手可使手部细菌载量下降90%以上,降低近40%的院内交叉感染风险。但现实中,不少人存在“时机漏判”问题:接触患者前未洗手就准备输液、处理完患者体液后仅用清水冲手、触碰床头柜后直接为患者查体。这些看似微小的疏漏,实则为病原微生物搭建了“传播桥梁”。
若说手卫生守护“个体安全”,环境消毒则是筑牢感染科的“空间防火墙”。不同于普通病房,感染科环境存在“高污染密度、多清洁死角”的特点,消毒需兼顾“广度”与“精度”。空气消毒不能仅依赖自然通风,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需采用“动态+静态”结合模式:有人时开启空气消毒机,通过紫外线协同过滤技术净化空气;无人时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且照射时间需满30分钟以上,同时确保环境内无人员停留,避免紫外线对皮肤、黏膜造成损伤。地面与物体表面消毒更需“靶向发力”: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地面时,需遵循“由内向外、由洁到污”的顺序,重点清洁床底、墙角、床头柜底部等易积尘区域——这些地方的病原微生物存活时间可达数小时甚至数天,若清洁不到位,可能通过人员走动形成的“气流传播”扩散。门把手、呼叫器、输液架等高频接触部位,需每2小时用75%酒精擦拭一次,阻断“接触传播”的关键路径。
医疗器械消毒是院感防控的“核心关卡”,不同类型器械需执行“分类灭菌标准”。非侵入性器械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每次使用后需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且袖带需定期清洗晾干,避免汗液滋生细菌;侵入性器械如静脉留置针、导尿管,必须经过“清洗-酶解-消毒-灭菌”四步流程,其中酶解步骤能分解器械表面的蛋白质污垢,为后续消毒灭菌扫清障碍,若省略这一步,消毒剂难以渗透,可能导致灭菌不彻底。更关键的是,医疗器械消毒需严格把控“时间与浓度”:胃镜、支气管镜等内镜器械,消毒时需将其完全浸泡在2%戊二醛溶液中,且浸泡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压力蒸汽灭菌器需确保温度达到132℃、压力维持205kPa,持续灭菌4分钟以上,才能彻底杀灭芽孢类病原微生物。
医疗废物处理是院感防控的“收尾防线”,若处理不当,可能让病原微生物“卷土重来”。感染科的医疗废物需执行“闭环管理”:感染性废物如用过的棉签、纱布,需装入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袋子装满3/4时立即密封,避免袋内污染物泄漏;锐器如针头、刀片,必须放入防刺穿的专用锐器盒,且锐器盒需在24小时内由专业机构回收处理;含有患者血液、体液的废物,需先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消毒达标后再倒入专用下水道。转运过程中,需使用带有密封盖的专用转运车,转运前后均需用含氯消毒剂对车身内外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在运输途中通过空气或接触扩散。
院感防控患者及家属的参与同样重要。医护人员需主动开展“场景化科普”:告知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用肘部遮挡口鼻(而非双手),用过的纸巾及时投入医疗废物袋;指导家属探视时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避免随意触碰病房内的仪器设备,接触患者后及时用免洗手消毒剂清洁手部。当患者与家属从“被动配合”转变为“主动参与”,院感防控才能形成“全员联动、全程覆盖”的闭环。
从手卫生的“15秒揉搓”到环境消毒的“每2小时擦拭”,从医疗器械的“精准灭菌”到医疗废物的“闭环处理”,感染科院感防控的每一步都承载着生命重量。这不是一套“繁琐的流程”,而是用细节织就的安全网。只有将每一个环节落到实处,才能让感染科成为“治病救人的战场”,为患者的生命健康筑起坚实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