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守护生命的进食通道

​食管癌:守护生命的进食通道
作者:​王丽杰   单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443

清晨的胸外科病房,李先生在护士的指导下,正一小口一小口地吞咽着特制的营养液。三个月前,他被确诊为食管癌,经历了一场长达6小时的高难度手术。如今,他正在医护团队的精心守护下,重拾进食的能力。食管癌的治疗,是一场对生命通道的保卫战,它不仅考验着外科医生的技艺,更展现了现代医学从诊断到康复的全流程智慧。

警惕身体的“红色警报”

食管癌的狡猾在于它的早期症状十分隐匿,但身体仍会发出一些重要信号。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三感一痛”:

吞咽哽噎感:就像食物在食管某处“卡住”了下不去,最初可能仅在吞咽干硬食物时出现,逐渐发展到连半流质、流质都难以下咽。

异物感:总感觉食管壁上有东西粘着,咳不出也咽不下,与进食关系不大。

食物滞留感:食物通过缓慢,仿佛在食管中停留了片刻才慢慢滑下。

胸骨后疼痛:吞咽时出现胸骨后的灼痛、刺痛或牵拉样疼痛。

当这些症状持续出现并逐渐加重时,务必及时进行胃镜检查。胃镜不仅能直接观察病变,还能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这是确诊食管癌的“金标准”。

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作战方案

现代食管癌治疗早已告别了“一切了之”的单一模式,而是进入了多学科协作(MDT) 的精准时代。对于每一例新确诊的病例,胸外科、肿瘤科、放疗科、消化内科、病理科、影像科的专家会共同会诊,为患者量身定制最佳治疗方案。

术前新辅助治疗是当前的重要进展。对于局部晚期的患者,先在手术前进行化疗或放化疗,可以使肿瘤缩小、降低分期,甚至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即术后标本中找不到癌细胞),从而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长期生存率。

微创手术:技艺与智慧的完美结合

外科手术仍是食管癌最主要的根治性手段。如今,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已成为主流。医生仅在胸部和腹部开几个小孔,通过高清摄像头和精密器械,就能完成食管切除和淋巴结清扫。相比传统的“开胸劈骨”手术,微创手术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患者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显著减少。

这台高难度手术犹如在胸腔深处“绣花”,要求主刀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应对各种意外的能力。手术的成功,为患者的长期生存奠定了坚实基础。

术后康复:重获新生的系统工程

术后康复是一个漫长而精细的过程,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

营养支持:术后早期通过鼻饲管或空肠造瘘管进行肠内营养,保证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摄入。过渡到经口进食后,要遵循“循序渐进、少食多餐”的原则,从水、清流质、流质、半流质到软食,每餐控制在50-100毫升,每天6-8餐。

并发症预防:吻合口瘘是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患者要学会观察体温变化、胸部疼痛等情况,一旦异常立即就医。反流也是常见问题,进食后2小时内保持半卧位、睡前3小时不进食等习惯有助于缓解症状。

功能锻炼: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尽早下床活动,进行循序渐进的呼吸功能锻炼和肢体功能锻炼,这对预防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至关重要。

前沿进展与健康教育

近年来,免疫治疗为晚期食管癌患者带来了新希望。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部分患者实现了长期带瘤生存。靶向治疗也显示出良好前景,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为精准医疗提供了新武器。

预防胜于治疗。避免烫食热饮、戒烟限酒、均衡膳食、适量进食新鲜蔬果、定期体检,都是保护食管健康的重要措施。对于Barrett食管等癌前病变,定期胃镜监测能够实现早诊早治。

食管癌的治疗之路虽然艰辛,但现代医学的进步已经让越来越多的患者看到了希望。从精准诊断到个体化治疗,从精细手术到系统康复,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医学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了解它、面对它、战胜它,正是现代医学赋予我们的力量。

2025-09-23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