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视子宫内膜癌的“红灯”警告

别忽视子宫内膜癌的“红灯”警告
作者:方羿 吴佳静 林益彬   单位:​ 福建省肿瘤医院 妇科
516

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子宫内膜癌全球发病呈上升趋势,且日趋年轻化,40岁以下患者占比已达15%~25%,在一些发达城市更超越宫颈癌,成为妇科恶性肿瘤“头号杀手”。约90%患者因忽视早期信号延误诊治,识别早期“红灯”至关重要。

一、认识“沉默杀手”

子宫内膜癌发生于子宫内膜。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周期性更新,若体内雌激素长期失衡,这层“土壤”会异常增生,最终可能癌变。70%~75%的患者为绝经后妇女,平均约55岁。

二、高危人群需警惕

(一)雌激素依赖型(Ⅰ型)高危人群

高龄女性:70%~75%的患者为绝经后妇女,平均年龄约55岁,年龄是独立高危因素。

“三高”人群:肥胖者脂肪组织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BMI每增加1个单位,风险增9%;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因代谢紊乱,加速癌细胞增殖。

激素失衡群体: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长期服用他莫昔芬的乳腺癌患者、不排卵或排卵障碍女性、初潮<12岁或绝经>55岁者、未生育或35岁后首次生育者。

遗传高危人群:约5%~10%患者与遗传相关,“林奇综合征”关联最密切,终生患病风险最高可达70%,需警惕多种癌症叠加风险。

三、不可忽视的“红灯”预警

(一)核心信号:异常阴道出血

绝经后出血:80%患者的首发症状,哪怕只有一滴血、一次出血,都必须警惕,“月经复潮”是危险误解。

未绝经者月经紊乱:周期变短、经期延长、经量突然增多或淋漓不尽,长期无排卵性月经紊乱是重要癌变前兆。

(二)其他信号

阴道排液:初期为淡血水或米汤样,感染后呈脓血性伴恶臭。

疼痛:下腹坠胀或腰骶酸痛,可能提示扩散。

压迫症状:尿频、尿急(肿瘤压迫膀胱),排尿/排便困难(晚期)。

全身症状:明显消瘦、贫血(晚期)。

易被忽视:55岁后任何“月经样出血”,半年内体重骤降超10斤,不明原因尿频尿急。

四、科学诊断三步走

(一)初步筛查

妇科超声(经阴道更佳):绝经后内膜厚度>5mm需警惕(正常≤5mm)。

症状评估:异常出血持续>1周应立即就医。

(二)确诊检查

分段诊刮(病理诊断):诊断“金标准”,精准获取内膜组织。

宫腔镜检查:直视病灶并取检,准确率高(约95%),无痛技术成熟。

(三)病情评估(确诊后)

盆腔MRI:评估肿瘤侵犯范围。

胸部影像学(X线或CT):排查肺转移(最常见血行转移部位)。

血液检测(如CA125):异常升高可能提示转移或恶性度高。

五、个性化治疗方案

核心原则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手术:标准术式为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根据分期、病理类型等决定是否需清扫淋巴结、辅以放疗或化疗。极少数有强烈生育要求且符合严格指征的年轻早期患者,治疗方案不同。

放疗:用于有复发高危因素或无法手术者。

化疗:用于高级别、晚期或远处转移患者(常用紫杉醇+卡铂方案)。

激素治疗:仅适用于分化好、激素受体阳性且有强烈生育需求的极少数年轻患者,需严密监控。

新兴方向: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为复发性或晚期患者带来新希望。

六、预防远胜于治疗

(一)一级预防(防发病)

控制体重,规律运动,平衡饮食,减少肥胖相关的雌激素负荷。

(二)二级预防(早发现)

定期体检,绝经后每年至少1次妇科B超,月经不规律、PCOS或有家族史者增加筛查频率,关注绝经后异常出血、血性分泌物。

(三)三级预防(防复发)

术后严格规范随访,前2~3年每3—6个月1次,之后每6-12个月1次,随访内容包括症状监测、生活方式指导、必要时的CA125及影像学检查。

七、常见误区破解

年轻女性不会患癌? 错误。年轻化趋势明显,有PCOS、肥胖、长期月经不调的年轻女性风险显著增加。

绝经后无需关注妇科健康? 错误。绝经后女性是最高发人群,任何阴道出血都是重大警报。

月经不调只需调理? 错误。长期无排卵性月经紊乱是重要前兆,不能仅靠“调理”,必须及时就医。

术后就万事大吉? 错误。部分患者仍有复发风险,术后需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需辅助治疗,并严格定期随访。

子宫内膜癌虽增长迅速,但可防、可治!关键在于认识自身风险,识别核心“红灯”,重视科学筛查,确诊后接受规范治疗,术后坚持严格随访。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石,对异常信号保持高度警觉是最坚固的盾牌。愿每一位女性都能掌握健康主动权,用科学认知筑起守护生命的堡垒!

2025-07-23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