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国网球名将郑钦文因肘关节伤病需手术治疗,宣布退出美网,这是她职业生涯首次缺席大满贯赛事。一纸声明,让“网球肘”这个潜伏在运动场与日常生活的隐形健康杀手,再次闯入公众视野。
网球肘的医学名称是肱骨外上髁炎——本质上是肘部外侧那块凸起骨头(肱骨外上髁)与前臂伸肌总腱连接处的慢性损伤。当反复过度用力导致伸肌肌腱出现微小撕裂,便会引发无菌性炎症,随着病情的发展,肌腱存在修复、微损伤的反复过程,进而变脆、退化,最终导致疼痛与活动受限。专家对此有个生动比喻:“肌腱损伤就像墙上的挂钩松了,一开始只是晃悠,不及时处理,最后可能连钉子都被扯下来。”
一、网球肘不只是运动员的专属伤痛
网球肘的名称常让人误以为这是运动员的“专利”,实则它更像一种职业病:
它最常发生于运动人群,网球、羽毛球运动员因反复挥拍受力,尤其是频繁的反拍动作可能会造成伸肌腱的损伤;普通人群常见的致病因素一般见于长期抱孩子、拧毛巾、拖地的家庭主妇;特殊职业群体,比如厨师反复颠勺切菜,程序员持续敲击键盘;还有健身爱好者,哑铃训练或俯卧撑姿势不当也可能致病。
网球肘典型症状表现为肘关节外侧的酸胀疼痛,初期仅在提重物、拧毛巾时发作,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严重时连端水杯都吃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麻木感,甚至晨起时关节僵硬。
二、治疗:八成患者无需手术,但忌“忍痛硬扛”
当疼痛来袭时:医生建议的处理方式为1.限制活动:引发疼痛的动作,切忌带痛训练或劳作。2.冰敷镇痛:每次15-30分钟,每日2-3次,间隔至少30分钟防冻伤。3.短期用药: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乳膏)缓解炎症,但映避免长期依赖。
值得注意的是,80%的网球肘患者无需手术。早期通过临床查体或超声检查发现病症后,可采用外敷用药、冲击波、针灸等保守治疗消除炎症。但对运动员或长期劳损者,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能需关节镜微创手术。这种手术20-30分钟即可完成,通过清除炎症组织、修复撕裂肌腱,患者约6周后可逐步恢复训练。而普通人仅在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生活时才需考虑手术。
部分患者选择封闭治疗,虽能快速止痛,但频繁注射会导致肌腱组织退化、脆性增加。还可能造成药物依耐和停药反应。
三、预防胜于治疗:三个“不”原则
避免网球肘的关键在于科学用力与及时止损:
不盲目忍痛:手肘发力时出现疼痛是肌腱的“预警信号”,此时应立即降低强度。科学运动是在“舒适区边缘”循序渐进——接受轻微酸胀,拒绝硬扛刺痛。
不依赖封闭针:它仅能暂时消炎,无法修复肌腱损伤,让患者产生已痊愈的错觉,从而违背医嘱活动。
不忽视发力姿势:提重物时用手臂而非手腕主导发力;拧毛巾改用“手掌托住两端”姿势;重复动作者每30分钟做“握拳-伸展”放松。
器材选择也影响风险:球拍越长杠杆效应越强,手柄越小所需握力越大,弦张力越高肘部负荷越重。运动前务必充分热身以及肌肉的拉伸,寒冷季节注重循序渐进的发力。
四、康复训练:6个动作唤醒手臂活力
疼痛缓解后,可通过针对性锻炼恢复前臂功能(以轻度牵拉感为宜,避免剧痛):
腕关节旋转:双手放松,缓慢均匀转动手腕数分钟。
前臂伸展:手臂伸直,手掌朝下轻推至微拉伸感,保持10秒。
毛巾对抗:手握毛巾两端,健侧手向上拉患侧手腕。
离心力量训练:手持重物(如水瓶),缓慢放下再抬起,10-15次/组
随着肌力增强,可逐步增加弹力带或哑铃抗阻训练,但需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五、重返生活:肘需“适可而止”
从郑钦文的职业困境到主妇拧动毛巾的艰难,网球肘的阴影覆盖范围远超想象。健康的肌腱如同忠诚的弹簧,既需要张弛有度的压力刺激,更依赖及时修复的缓冲空间。
当手肘再次在切菜、挥拍或敲击键盘中发出微弱的求救信号,希望我们能认知、能暂停、及时就医。毕竟,身体所有的坚韧,都藏在对极限的清醒认知之后——正如专家林荔军所言:“保护肌腱的核心,是懂得在今天的每一次发力中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