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德国科学家伦琴在1895年发现X射线,就此拉开了影像学的发展序幕。影像学检查发展到现在,X线、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RI(核磁共振)已成为临床诊断疾病里的三大检查项目,其中核磁共振作为其中的老大哥,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的印象一直是高端、昂贵、预约时间长的检查项目。
核磁共振与X线、CT这两个检查相比较,其成像原理更为复杂及精妙。首选我们知道人体组织成分中绝大部分是水,水的化学式是H2O,核磁共振就是利用人体内水分子中含量高、分布广泛的氢原子核成像。当人体躺在核磁共振的检查设备中,人体内众多的氢原子会受到磁体的影响朝向同一个方向,这个时候机器发出一种特殊的射频脉冲改变氢原子核的方向,当射频脉冲结束后原子核又恢复原来的方向,这个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机器接收后经计算机处理就形成了我们肉眼可见的核磁共振图像。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射频脉冲就会生成不同的图像,最常见的图像为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而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MRV)、水抑制成像、脂肪抑制成像等则为相对特殊的成像序列,它们就成了核磁共振的“秘密武器”。
使用常规的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序列已经不满足当下多种多样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了。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把核磁共振的“秘密武器”派上用场,在不同病症的人身上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弥散加权成像(DWI):是一种基于水分子布朗运动的特殊成像序列,其主要在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诊断不同部位的脓肿、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早期的发现转移病灶、评价肿瘤治疗是否有效等应用范围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灌注加权成像(PWI):是一种反映组织的微血管灌注情况的序列。这个序列在肿瘤和脑组织缺血治疗中均有使用。在肿瘤治疗中,这个序列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血供情况以推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当肿瘤病人回院复查时还可以用此序列鉴别是肿瘤复发还是放疗后组织坏死。脑梗死、脑缺血治疗中该序列也可以指导脑梗死溶栓治疗及提供判断疾病预后的相关信息。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它可以无创伤性检查组织内化学成分代谢的序列,例如在脑实质内的病灶无法鉴别是炎症还是肿瘤时,可使用MRS序列检查其代谢产物予以鉴别,当然还可以在肿瘤的分期、良恶性鉴别及神经元损伤等不同的病症中使用。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它基于人体内磁性物质信号强度大小及磁性方向成像的,此序列对铁沉积、血管外的血液成分及静脉血敏感,主要用于脑外伤、出血性脑梗死、微量脑出血、血管畸形、老年痴呆等疾病的检查中使用。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MRV):当我们使用CT检查血管时需要注入造影剂显示血管,而这个序列不要药物就可以显示血管,所以它是一种无创伤性了解人体动脉、静脉病变的序列。它在血管发育、血管畸形、血管狭窄或闭塞、动脉瘤等血管性病变中提供了很丰富的诊断信息。
水抑制成像、脂肪抑制成像:在人体中水和脂肪是很常见的组织,有些病变在核磁共振图像中与水、脂肪的信号很相似,如果病灶在水、脂肪组织混在一起就难显示其病灶真实的轮廓、大小、数目的多少及信号特点,这时应用水抑制成像和脂肪抑制成像,把水和脂肪的信号降低,病灶的不受影响或影响的少,就可以突出病灶的轮廓、大小、数目的多少及信号特点。
虽然核磁共振有多种多样的序列为疾病明确发病部位、病灶性质、病灶分期、治疗方案以及治疗后效果评估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它仍有一些局限性和缺点,列如它对肺部没有很好的办法显示清楚、对病人检查时的配合度要求高、身上有磁性金属植入物的患者无法检查、检查时间长、检查费用昂贵。希望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它可能克服、改善自身的缺点,扩大其应用范围,为患者提供更准确和安全的诊断及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