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病房中的隐形威胁——多重耐药菌

ICU病房中的隐形威胁——多重耐药菌
作者:宋衍超   单位:三台县人民医院
413

在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这个与死神赛跑的地方,医护人员不仅要对抗患者身上的急危重症,还要警惕一群看不见的“敌人”——多重耐药菌。它们悄无声息地潜伏在病床角落、医疗器械表面,甚至患者的皮肤与黏膜上,随时可能对免疫力极度低下的患者发动“致命攻击”。

认识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并非单一细菌,而是指对三类及以上抗生素同时产生耐药性的细菌群体。它们对临床常用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甚至万古霉素等“终极武器”都无动于衷。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泛耐药不动杆菌(PDR-AB)等。这些细菌的耐药性并非天生,而是人类滥用抗生素的“恶果”。

ICU为何会成为多重耐药菌滋生的重灾区?

1.ICU患者免疫力普遍低下。他们大多患有严重创伤、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疾病,身体的天然防御屏障(如皮肤、黏膜)常因手术、插管等操作受损,多重耐药菌能轻易突破防线,进入患者体内引发感染。

2.大量侵入性操作创造了传播通道。ICU患者常需接受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导尿管留置等操作,这些医疗器械直接与患者的血液、呼吸道、泌尿道接触。若消毒不彻底,细菌会顺着导管表面的生物膜进入体内。

3.广谱抗生素的频繁使用加速了耐药菌繁殖。为挽救重症患者生命,医生常需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覆盖可能的致病菌。但这种“地毯式轰炸”会破坏患者体内的菌群平衡,敏感菌被抑制后,耐药菌趁机大量繁殖。

4.ICU的高接触环境增加了交叉感染风险。医护人员的手、听诊器、监护仪等设备可能成为细菌的“移动载体”。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致命危害

多重耐药菌感染对ICU患者的危害是全方位的,不仅会延长治疗周期,还会大幅提高死亡率。对患者而言,多重耐药菌感染意味着治疗选择极度受限。当常规抗生素失效时,医生只能启用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等药物。但这些药物不仅价格昂贵,还可能引发严重副作用。

更可怕的是,多重耐药菌感染会显著增加死亡风险。从医疗成本来看,多重耐药菌感染会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更严峻的是,多重耐药菌可能“溢出”ICU,向普通病房甚至社区蔓延。

多重耐药菌防控策略

1.患者隔离:阻断传播链。对携带耐药菌的患者实施单间隔离或同类患者集中安置,门口张贴醒目标识。医护人员进入时需穿戴隔离衣、手套,离开前严格手消毒,避免“带菌出舱”。

2.环境消杀:无死角清洁。每天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病房所有表面,尤其是床栏、床头柜等高频接触区域。仪器设备“一用一消毒”,呼吸机管路每7天更换一次。

3.抗生素管理:精准用药。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避免“广撒网”式用药。对碳青霉烯类等高级抗生素实施“专档管理”,需感染科医生会诊后方可使用。

4.人员培训:强化防控意识。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院感防控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保洁人员进行专项培训,确保环境清洁达标。

日常生活中的耐药菌防控

虽然ICU是耐药菌防控的重点,但普通人群也需提高警惕:

1.合理用药:拒绝“抗生素滥用”。感冒、咳嗽时不自行服用抗生素,需经医生诊断确认细菌感染后再用药。严格按疗程服用抗生素,避免“见好就收”导致耐药。糖尿病、肾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需定期复查,控制基础疾病。

2.个人卫生:阻断传播途径。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在医院、超市等公共场所,避免用手触摸口鼻。探视ICU患者前需更换隔离衣、鞋套,接触患者前后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手消毒。

3. 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免疫力。保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当运动。避免接触活禽,减少感染风险。定期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降低感染概率。

结语

ICU病房中的这场“隐形战争”从未停歇,多重耐药菌的威胁时刻提醒着我们:人类与细菌的博弈是一场持久战。但只要我们规范医疗行为、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防控措施,就一定能遏制这些“超级细菌”的嚣张气焰,让ICU这个生命守护之地更加安全。

2025-07-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