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波动也会让喉咙“生病”

情绪波动也会让喉咙“生病”
作者:何平 周晶 姜赟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2849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咽异感症这一病症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很多人常感觉喉咙有异物,像被什么东西卡住,却又吐不出、咽不下,可检查咽喉却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这种看似奇怪的症状,其实和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咽异感症虽不致命,却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扰。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咽异感症与情绪之间的奥秘。咽异感症的基本认知

定义与症状表现:咽异感症,医学上又称梅核气,患者会主观感觉咽喉部位有异物梗阻。这种异物感在安静独处时往往更为明显,而在忙碌或注意力分散时可能减轻。患者可能描述为有球状物、棉絮感等,但进食时并无吞咽困难,不影响正常饮食。这种症状时有时无,反复出现,让患者十分苦恼,时刻担心喉咙是否真的存在问题。

发病机制探究:目前咽异感症确切病因未明,但精神心理因素被广泛认为是重要诱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人体植物神经功能会紊乱。植物神经调节着身体多个器官的功能,当其紊乱时,咽喉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调节会受到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不畅,神经敏感性增加,就容易引发咽异感症,让患者产生喉咙不适的错觉。

高发人群特征:咽异感症在女性中更为常见,尤其是更年期前后的女性。这一时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情绪也相对不稳定,容易引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此外,性格内向、敏感多疑、易紧张焦虑的人群也易患此病。这类人群往往对自身身体变化过度关注,稍有不适就会放大感受,从而增加患咽异感症的风险。

情绪与咽异感症的关联

当人处于情绪波动状态时,身体会分泌一系列激素和神经递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物质会使咽喉部血管收缩,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咽喉部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进而产生异物感。情绪紧张还会使咽喉部肌肉紧张度增加,肌肉持续收缩,也会加重喉咙的不适感。

咽异感症患者往往存在较强的心理暗示。一旦出现一次喉咙不适,就会过分关注,不断回忆和强化这种感觉。这种心理暗示会让患者对咽喉部的感受更加敏感,将正常的生理感受也误认为是异物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患者越关注,症状似乎越严重,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

面对咽异感症,患者首先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认识到情绪对症状的影响。可以通过运动来释放压力,如跑步、游泳等,运动能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快乐激素,改善情绪状态。冥想、瑜伽也是不错的选择,能帮助放松身心,减轻紧张感。家人和朋友的理解与支持也很重要,他们的鼓励能让患者更有信心应对疾病。

咽异感症的诊断与治疗

咽异感症的诊断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加重或缓解的因素等。然后进行咽喉部检查,观察咽喉部黏膜是否有充血、肿胀等异常。为了排除其他疾病,可能还需要进行胃镜、喉镜等检查。胃镜可以检查食管和胃部是否有病变,喉镜能更清晰地观察咽喉部结构。

虽然咽异感症主要由精神心理因素引起,但适当的药物治疗也能缓解症状。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可以调节患者的情绪状态,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从而缓解咽异感症。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能改善植物神经紊乱,使咽喉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调节恢复正常。

心理干预是咽异感症治疗的关键环节。心理咨询能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情绪问题,了解咽异感症与情绪的关系,从而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引导患者改变对症状的认知和行为反应,减轻心理负担。让患者学会在出现症状时转移注意力,不再过度关注喉咙。

结语

咽异感症虽然看似只是喉咙的不适,但背后却隐藏着情绪与身体的复杂关系。情绪的波动就像无形的“手”,影响着咽喉部的健康。在面对咽异感症时,不要过分焦虑,要积极调整心态,配合治疗。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和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咽异感症的困扰,让喉咙恢复健康,享受美好的生活。

2025-08-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