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先生?”
“是我。”
“张伟先生?”
“嗯,是的。”
“张伟先生?”
“……”
手术室门外,护士又一次确认你的名字。被反复询问的困惑甚至一丝不耐烦,或许曾掠过你心头。这并非医院效率低下,而恰恰是现代医疗为守护生命构筑的最后一道坚实防线。
全球警示:手术安全的严峻挑战
三重保险:手术身份核查的全程守护
你的安全之旅,从踏进医院那一刻就已启动:
1. 入院第一锁:办理入院时,工作人员会反复与你核对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等关键信息,生成含有二维码或条码的专用腕带,并请你亲自确认佩戴无误——这是你贯穿整个住院过程的身份“身份证”。
2. 术前准备区:进入手术准备区域,护士会再次扫描腕带或人工核对腕带信息,询问姓名与出生日期,同时确认手术知情同意书签署情况。
3. 转运交接点:从病房到手术室、从手术室到复苏室,每次转运交接都是风险点。护士会严格执行“交接核查”,确保“送对人”、“接对人”。
4.麻醉诱导前:在即将进入深度麻醉状态前,麻醉医生会进行最后一次清醒状态下的身份确认:“请问您叫什么名字?您知道今天做什么手术吗?手术部位在哪里?” 这是你清醒状态下自我确认的最后机会。
5.划皮前暂停:手术即将开始,外科医生、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三方齐聚手术台旁。主刀医生会清晰宣布:“现在进行手术安全核查。” 三方必须同步停下所有非紧急操作,依据核查表逐项高声朗读、确认并记录:
患者身份:共同核对腕带信息(姓名、住院号等),并再次询问患者姓名(如清醒)或与陪同家属确认。
手术方案:确认手术名称、预定手术部位(精确到左/右、具体解剖位置)、手术方式是否与计划一致。
关键准备:确认抗菌药物已按时使用、必要的影像资料已就位、植入物准备妥当、预计出血风险及应对措施等。
杜绝“想当然”:医护人员可能因患者病情相似、名字发音相近或主观认为“肯定是他”而犯错。反复核对打破惯性思维,强制回归客观信息本身。
患者心声:疑虑与解答
“明明昨天告诉医生了,怎么还问?”
答:每一次核对都是独立环节,面向不同执行者(护士、麻醉医生、外科医生)。确保信息在每个关键节点被最新确认,不依赖口头记忆或他人转述。
“戴着腕带,扫一下不就行了?”
答:技术辅助(扫码)结合人工询问(姓名、生日),构成双重保险。腕带可能损坏、脱落或被误戴。口头确认是最直接、最不易伪造的核对方式。
“问那么多次,感觉不被信任/像流水线产品?”
答:这恰恰是对您生命负责的最高体现!如同飞机起飞前反复检查清单,核心安全流程的重复是必要的保障。每一次询问都代表着多一层保护。我们深知这需要您的耐心配合,恳请理解这背后是对您独一无二的生命安全的郑重承诺。
您的配合至关重要:
清晰、准确地回答每一次询问。即使被问了很多遍。
认真核对并正确佩戴腕带。如有模糊、损坏或不适,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术前清晰了解自己的手术信息。对手术名称、部位(特别是左/右)做到心中有数,在核对时可主动确认。
积极沟通疑问。如有任何疑虑或发现信息不符,立即提出!您的警觉是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警示:
任何一次身份核对的疏漏,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接错人、开错刀、切错部位(如左腿手术做成右腿)……这些本可避免的悲剧,正是反复核对姓名等身份信息所要全力杜绝的!
手术台上,当无影灯亮起,器械声响起,每一次看似重复的姓名询问,都是数十位医护人员心中无声的誓言。正如一位资深麻醉科医生所言:“当整个手术团队停下手中工作,三十双眼睛同时聚焦在核查表上郑重签字的那一刻,那份对生命的责任感,比头顶的无影灯还要明亮。我们重复询问,只为不错过任何一道守护的微光。”
您每次清晰响亮的回答,都是与医疗团队共同筑起安全长城的基石。这不是冰冷的流程,而是现代医学对生命最郑重的承诺——在通向健康的征途上,您的名字,是安全航程中不可替代的灯塔。每一次确认,都在为平安归航增添一份沉甸甸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