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这次肠镜查出3枚息肉,最大的1cm,要不要切啊?切了会不会复发?”48岁的李先生拿着检查报告,语气里满是担忧。在普外科日常诊疗中,这样的疑问几乎每天都会遇到 —— 随着胃肠镜体检的普及,越来越多人被查出胃肠息肉,但由于对息肉的认知不足,很多人要么过度恐慌,要求“所有息肉都切掉”;要么觉得“没症状就不用管”,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机。其实,胃肠息肉的处理有明确的“指南”,关键是 “分清类型、精准应对”。
首先要搞清楚:不是所有胃肠息肉都有癌变风险。从医学分类来看,胃肠息肉按 “病理性质”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两大类。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这类息肉大多是良性的,生长缓慢,癌变概率极低(如胃内小的增生性息肉,癌变率不足0.5%);而肿瘤性息肉主要是腺瘤性息肉,是国际公认的“癌前病变”,尤其是肠道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处理,未来10-15年内发展成结直肠癌的概率可达10%-30%,且体积越大、存在时间越长,癌变风险越高。
这就意味着,发现息肉后第一步要做的,是通过“病理检查”明确息肉类型 —— 很多人在胃肠镜检查时,医生会直接取息肉组织做病理,或对较小息肉直接切除后送检,就是为了判断息肉是否有癌变倾向。比如同样是1cm的胃息肉,若病理提示“增生性息肉”,且患者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无胃痛胃胀等症状,可定期随访;若提示“腺瘤性息肉”,哪怕没有症状,也建议立即内镜下切除,避免癌变风险。
除了类型,“息肉大小”是决定是否切除的另一重要因素。临床通常以“0.5cm”和“1cm”为两个关键节点:直径小于0.5cm的非肿瘤性息肉,如胃内小增生性息肉、肠道小炎性息肉,因癌变风险极低,一般不需要切除,每1-2年复查一次胃肠镜,观察是否增大即可;直径在0.5-1cm之间的息肉,若为非肿瘤性,可每6-12个月复查,若发现短期内(如3个月内)明显增大,需及时切除;若为腺瘤性息肉,无论大小,只要直径超过0.5cm,就建议切除,因为这个阶段的腺瘤性息肉已开始具备癌变潜能;直径超过1cm的息肉,无论类型如何,都建议优先切除——一方面,大息肉即使是良性,也可能因摩擦导致胃肠道出血,或堵塞肠道引发梗阻;另一方面,大息肉中腺瘤性息肉的比例更高,且部分可能已出现早期癌变,及时切除能避免病情进展。
很多人担心 “内镜下切息肉有风险”,其实目前的微创技术已非常成熟,并发症发生率极低。常见的内镜下切除方式有三种:一是“高频电凝切除术”,适合直径0.5-1cm的带蒂息肉,通过高频电流将息肉从根部切除,创伤小、耗时短;二是“黏膜切除术(EMR)”,适合直径1-2cm的无蒂息肉,通过注射生理盐水使息肉隆起,再用圈套器切除,能完整保留黏膜下层,减少出血风险;三是“黏膜下层剥离术(ESD)”,适合直径超过2cm的大息肉或早期癌变息肉,通过特殊器械将息肉连同黏膜下层完整剥离,治愈率高,且避免了传统开腹手术的创伤。
术后护理和随访同样重要。息肉切除后,患者需遵医嘱禁食1-2天(具体时间根据切除方式和息肉大小调整),之后从流食(如米汤、藕粉)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如粥、面条),1周内避免辛辣、坚硬食物;术后2周内不要剧烈运动,避免腹压升高导致创面出血;若出现腹痛、便血、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随访方面,腺瘤性息肉切除后,首次复查时间一般为术后3-6个月,若未发现复发,之后可每年复查一次;非肿瘤性息肉切除后,若为单发,每年复查一次即可;若为多发,需每6个月复查一次,连续2年无异常后再延长随访间隔。
发现胃肠息肉不是“坏事”,反而给了我们“预防癌症”的机会。只要遵循医生建议,根据息肉的类型、大小、形态选择 “切或随访”,并做好术后护理和长期随访,就能有效阻断息肉向癌症发展的路径。记住,对待胃肠息肉,“科学评估、精准处理”才是最正确的态度,既不盲目切除增加身体负担,也不忽视风险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