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产期到了,孕妈妈想要顺利与宝宝见面得需要经过多个“关卡”,其中“产后出血”这一关卡需要每一位孕妈妈特别警惕!
什么是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就是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24小时至3天内,因宫缩乏力,阴道撕裂伤和凝血功能障碍等引起的产后出血。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危及到生命安全。
2.产后出血的标准
根据研究表明,分娩的方式不同,对产后出血的界定也会产生细微的影响。以顺产来说,产妇在分娩后的24小时内的出血量超过500mL会被界定为产后出血,其主要特征为阴道持续出血,同时伴有阴部疼痛的状况;以剖腹产而言,则是在分娩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1000mL,其主要特征是胎盘剥离面出血,同时会伴有的宫腔充血或切口不断出血的特征。
3.产后出血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1)阴道出血严重
阴道出血量异常是产后出血最直观的表现方式,通常,产后会排除恶露,其颜色由鲜红色会逐渐转变为白色,排除的血量也会慢慢变少,若24h内顺产出血量达到500mL以上,剖腹产达到1000mL以上,需要产妇和家属高度重视,这可能是产后出血的征兆。
(2)宫缩异常
子宫收缩是减少产后出血的关键所在,正常来说,孕妇在分娩结束后,子宫会以收缩的方式对胎盘进行施压,促使胎盘剥离同时闭合血管,以此达到减少出血量的结果。如果分娩后,没能感受到明显的子宫收缩,极大可能会导致产后出血。
(3)其他原因
在生产后,产妇若有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慌或出冷汗等的贫血状况,很可能是因为短时间大量出血造成的。严重时,产妇很可能会出现血压下降、意识模糊或休克的状况。如处理的不及时很可能会因多器官衰竭导致生命危险
4.如何预防和处理产后出血
(1)产后出血的预防
首先,要科学备孕。例如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将孕前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要做好孕前保健,若存在贫血、凝血功能疾病以及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积极治疗。
其次,强化孕期保健。所有孕妈妈要坚持定期体检,并保持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这也是降低巨大儿发生率的有效措施。若在孕期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要积极进行遵医嘱进行治疗。另外,对于部分存在产后出血风险的孕妈妈来讲,还要注重与医生的联系,若有必要,可以听从医生建议转诊到输血条件和抢救条件完善的医院分娩。
再次,要注重产时预防,例如要密切观察产程进展情况,避免产程延长,对于第二和第三产程,要及时正确处理。
最后,要注重产后观察。一般产后2h是最容易发生产后出血现象的阶段,应保证排尿的及时性,有效避免尿潴留。要与新生儿及早接触,早吮吸,刺激子宫收缩。还要密切关注阴道出血情况,如存在出血量增多、腹痛、头晕、心悸等症状,应及时告知主治医生。虽然新手妈妈产后24h内没有发生大出血的现象,但是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2)产后出血的处理
产后出血一般要遵循以下处理原则:明确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输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产妇的失血性休克现象、避免感染。
因子宫收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应采取有效的加强子宫收缩的方式来达到止血的效果。带产妇排空膀胱后可以借助按摩或按压子宫、应用宫缩剂、宫腔填塞、以及子宫压缩缝合术来处理。若经多种措施抢救无效且危及产妇生命时,可以实施切除子宫的方式。
胎儿娩出后疑因胎盘因素导致的产后出血,要迅速开展宫腔检查,如果胎盘已经出现了剥离现象,则应立即取出。如果出现了粘连,那么则可以尝试徒手取出的方式。
因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产后出血,可以通过补充凝血因子、纠正休克的情况来处理。一般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等都是常用的血浆制品。
若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需要做好产妇各项指标记录,并迅速补充血容量。如果发生血压降低,则要使用升压药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有效改善产妇各项功能。抢救过程中,血气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便于酸中毒的及时纠正。另外还应预防肾衰的情况,如果监测产妇尿量在25ml/h时,及时补充液体也十分必要。
预防感染时,一般采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