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在呼吸科门诊,常常能遇到这样的患者:“医生,我这几年总咳嗽、痰多,爬两层楼就喘得厉害,是不是老了身体不行了?”殊不知,这可能是慢阻肺发出的“求救信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预防、可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因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但遗憾的是,多数人对它知之甚少,往往等到病情严重才就诊,错失了最佳干预时机。
慢阻肺的症状表现
慢阻肺的“沉默”源于其进展的隐匿性。早期患者可能仅在活动后出现轻微气短,或偶尔咳嗽、咳痰,容易被误认为是“老慢支”“年纪大了肺功能下降”而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气流受限逐渐加重,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进行性恶化——从爬楼梯气喘,到平地行走费力,最终甚至穿衣、吃饭等日常活动都需费力喘气。同时,反复咳嗽、咳痰(多为白色黏液痰,合并感染时呈黄色脓痰)也会成为常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哪些人是慢阻肺的高危人群
长期吸烟是首要危险因素,吸烟者患慢阻肺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4-5倍,且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患病风险越高。此外,长期暴露于生物燃料(如柴火、秸秆)燃烧产生的烟雾、空气污染、职业粉尘(如煤矿、水泥、纺织业)的人群,以及有慢阻肺家族史、儿童时期反复肺部感染的人,也需格外警惕。
慢阻肺的危害
慢阻肺的危害远超“呼吸不畅”。它不仅会损伤肺功能,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慢性呼吸衰竭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进而损害心脏,引发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长期营养不良、活动减少会导致肌肉萎缩、骨质疏松;急性加重期(如感染诱发)可能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达13.7%,每年因慢阻肺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三位主要死因。
如何检查
早发现、早诊断是遏制慢阻肺进展的关键。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就像测量血压筛查高血压一样简单。建议40岁以上高危人群(尤其是长期吸烟者、有慢性咳嗽咳痰症状者)每1-2年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测。检测时,受检者只需对着肺功能仪用力吹气,就能快速判断是否存在气流受限。
关于慢阻肺的治疗
一旦确诊慢阻肺,规范治疗和管理能显著延缓病情进展。药物治疗是核心,常用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噻托溴铵)、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在医生指导下长期规律使用,切勿自行停药或减药。急性加重期往往需要抗感染、平喘、吸氧等综合治疗,必要时住院治疗。
非药物干预同样重要。戒烟是阻止慢阻肺进展最有效的措施,无论患病多久,戒烟后肺功能下降速度都会明显减缓;同时要避免接触二手烟、粉尘、刺激性气体。适当的康复锻炼能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运动耐力,如散步、太极拳、腹式呼吸训练等,建议每天坚持20-30分钟。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可减少感染诱发的急性加重。此外,患者需学会自我管理,如记录症状变化、使用峰流速仪监测病情,出现咳嗽加重、痰量增多、呼吸困难加剧等情况时,及时就医。
如何预防慢阻肺
为了有效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我们必须从源头开始采取措施。首先,戒烟是最重要的防线之一。公众应该坚决拒绝吸烟,并且吸烟者应该尽早戒烟,以减少对肺部的损害。其次,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如天然气或电力,来减少室内污染。此外,加强室内通风,确保空气流通,也有助于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对于那些在职业环境中可能暴露于有害物质的人群,做好防护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最后,儿童时期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也非常重要。通过接种相关的疫苗,如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儿童患呼吸道感染的风险,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慢阻肺虽不可逆,但并非不可控。面对这一“沉默的杀手”,我们不能“慢待”——早筛查、早干预,坚持规范治疗和健康管理,就能有效控制病情,让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记住,呼吸顺畅,生命才能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