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气温下降且昼夜温差加大,消化内科门诊因胃痛、腹胀、消化不良就诊的患者显著增多。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源泉,而秋冬寒邪与燥邪交织,最易损伤脾胃阳气。结合中医理论与临床护理经验,以下分享秋冬护胃的实用方法,助您安稳度秋迎冬。
秋冬脾胃易受损的诱因
寒邪伤脾阳:脾胃“喜温恶寒”,秋冬降温快,若腹部保暖不足,寒邪会致胃肠血管收缩、蠕动紊乱,引发痉挛性腹痛、腹泻;脾胃虚寒者常出现“五更泻”。
秋燥耗津液:秋冬空气干,“燥邪”易耗津液,脾胃失润会致口干、食欲差、大便干;部分人误将胃部灼痛当“上火”,用苦寒药反而加重损伤。
饮食失节,负担过重:“贴秋膘”易让人过量摄入高脂、辛辣食物,夏季后脾胃本弱,骤补易致食积腹胀;偏爱冰饮、生冷水果会损伤胃黏膜。门诊数据证实,30%的急性胃肠炎由此类习惯诱发。
情志作息,间接耗脾:久坐致气血瘀滞,影响脾胃运化;熬夜、焦虑会引发肝气郁结、脾胃失和,出现嗳气频繁、餐后饱胀。临床观察发现,长期熬夜者的脾胃功能评分比规律作息者低30%。
护胃核心:“温养四维法”
饮食温养:遵循“温、润、淡”。1.温性打底:优先选小米、南瓜、山药、生姜、桂圆,早餐喝小米山药粥健脾暖胃;炒菜加1~2片生姜驱寒(阴虚火旺者减量);畏寒者每周1次羊肉萝卜汤温补脾阳。2.润燥辅助:银耳百合羹、莲藕排骨汤缓解秋燥;燥咳者蒸梨加川贝3g,滋阴润肺不伤脾胃。3.规避雷区:冰箱食物放至室温,寒性食物(如螃蟹)配姜醋汁中和;忌>60℃过烫、过辣食物,长期过烫饮食者胃黏膜糜烂发生率是常人2倍。4.规律进食:早餐7~9点(胃经当令)吃温热食物,晚餐七分饱,睡前2~3小时不进食。
生活调护:细节护脾阳。1.腹部保暖:穿高腰裤或棉质护肚,夜间盖薄毯,避空调/暖气直吹。脾胃虚寒者坚持1周,腹痛发作频率降50%。2.适度运动:每日30分钟温和运动(如散步、八段锦),促胃肠蠕动;运动后喝温热水,忌冰饮防“寒邪入里”。3.规律作息:中医“肝血足则脾土得养”,建议23点前入睡,规律作息者脾胃恢复速度比熬夜者快40%。
中医外治:简单易操作。1.艾灸:每周2~3次,灸中脘穴(脐上4寸)、足三里穴(膝下3寸)、神阙穴(肚脐),每穴10~15分钟,距皮肤3~5厘米防烫伤,改善慢性腹泻、食欲不振。2.按摩:饭后半小时顺时针揉腹10分钟;每日按揉足三里穴5分钟(酸胀为宜),术后用此方法可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热罨包:生姜、艾叶、陈皮炒热装袋,敷中脘、神阙穴,缓解虚寒型胃痛、腹胀。
情志调节:疏肝护脾。“肝木克脾土”,焦虑会加重脾胃不适。建议“5分钟深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睡前按揉太冲穴(脚背大脚趾间凹陷)3分钟,疏解肝郁。
避坑指南:3个护胃误区
盲目进补:人参、鹿茸需脾胃功能正常时服用,虚弱者先喝3~5天山药粥,再少量加温补食材。
胃痛硬忍乱用药:自行吃止痛药会掩盖胃溃疡、出血,曾有人忍痛延误治疗,致胃出血加重、黑便才就诊。
只治不防:入秋后喝温粥、护腹部,可减少80%急性不适,比症状出现后干预更有效。
警示信号:及时就医
若以下症状持续超1周,需立即就诊:
1.规律性腹痛(空腹/夜间痛,进食缓解,警惕十二指肠溃疡);2.持续饱胀、反酸烧心(可能是慢性胃炎或胃食管反流);3.黑便或呕血(提示上消化道出血);4.无刻意减肥却1个月体重降超5%(排查胃肠道肿瘤)。
当下“保温杯泡枸杞”的养生潮中,脾胃呵护需科学指导与长久坚持。依中医“天人相应”智慧温养脾胃,恰如《脾胃论》所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反之则脾胃健旺、百病不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