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检查正常=肝胆健康?这些“隐形”肝胆问题易被漏判

肝功能检查正常=肝胆健康?这些“隐形”肝胆问题易被漏判
作者:徐云柯   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350

每次体检完,不少人看到“肝功能五项/八项均正常”的报告,就会松口气:“还好,肝胆没毛病”。可有时候,明明肝功能报告没问题,却在后续检查中查出胆囊息肉、肝囊肿,甚至早期肝纤维化——这可不是特例,很多“隐形”的肝胆问题,偏偏就藏在“肝功能正常”的表象下。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为啥不能单靠肝功能检查判断肝胆健康。

先得弄明白:肝功能检查到底查的是啥?简单说,它主要看肝细胞有没有受损、肝脏代谢功能好不好,比如转氨酶反映肝细胞是否坏死,胆红素看胆汁排泄是否顺畅,白蛋白体现肝脏合成能力。但肝胆系统可比这复杂多了——肝脏里可能长囊肿、血管瘤,胆囊里可能有结石、息肉,这些问题只要没伤到肝细胞、没堵死胆管,肝功能指标就可能纹丝不动。

邻居周阿姨每年体检肝功能都正常,总说“我肝好得很”。去年体检加了腹部B超,查出胆囊6mm息肉和1cm肝囊肿。她纳闷:“肝功能好好的,咋会有这些?”医生解释,息肉是胆囊壁“小疙瘩”,囊肿是肝脏“小水泡”,没破坏肝细胞、没影响胆汁排泄,自然不会让肝功能异常。只查肝功能,这些问题可能一直被漏掉,直到变大或压迫组织才发现。

同事小李前段时间右上腹隐痛,吃油腻食物更明显,去医院查肝功能全正常。医生没有轻易下结论,让他做腹部B超,结果查出胆囊5mm结石,胆囊壁还增厚——是慢性胆囊炎在“作祟”。小李疑惑:“胆囊炎咋肝功能不异常?”其实慢性胆囊炎主要是胆囊壁炎症,没严重到堵胆管、影响胆汁入肝,肝细胞就不会受损,肝功能自然查不出来。只看肝功能,可能误以为是胃病,拖到结石变大引发急性胆囊炎就麻烦了。

更要注意肝脏“隐形损伤”,比如早期肝纤维化。肝脏代偿能力强,哪怕部分肝细胞纤维化(肝脏长“疤痕”),没到大面积坏死程度,肝功能指标可能还正常。老家的王叔常年喝酒,每次体检肝功能都正常,总说“我耐酒,肝没事”。去年他因乏力、食欲差做肝脏弹性检测,查出早期肝纤维化。医生说,再拖几年可能发展成肝硬化,到时候肝功能才会异常,但治疗就难多了。

还有肝脏良性肿瘤,比如肝血管瘤、肝错构瘤,也常“躲”在肝功能正常报告里。朋友小张体检肝功能全正常,腹部CT却查出3cm肝血管瘤。她吓了一跳,医生却说:“血管瘤是良性的,不长大就不影响肝功能,不用特殊处理,但只查肝功能根本发现不了。”后来小张每年复查B超,血管瘤没变化才放心——要是当初没做CT,她可能至今不知道肝脏里有这个“小疙瘩”。

为啥这些肝胆问题会被肝功能“漏掉”?关键是肝功能检查的局限性:它像给肝脏做“基础体检”,只看“工作状态”,不看“器官本身有没有长东西、结构正不正常”。就像看车,只查发动机有没有异响(肝功能),却不看车身划痕、轮胎里夹的小石子(肝胆结构问题)——这些小问题不影响发动机工作,却可能慢慢变成大麻烦。

想真正了解肝胆健康,该怎么做?首先,体检别只查肝功能,一定要加做腹部B超,它能排查肝脏囊肿、血管瘤,胆囊结石、息肉,是找“隐形”问题的关键;有肝病家族史、长期喝酒、熬夜,或有乏力、食欲差等症状,建议再做肝脏弹性检测,看有没有早期肝纤维化;平时若右上腹疼痛、吃油腻食物恶心、皮肤莫名发痒(可能胆汁排泄不畅),哪怕肝功能正常,也别硬扛,及时去医院进一步检查。生活中也要护肝胆:少喝或不喝酒,酒精是肝脏“慢性毒药”,早期损伤不会体现在肝功能上;少吃高油高糖食物,比如火锅、甜品,它们加重胆囊负担,可能催生结石或息肉;别乱吃药,很多感冒药、止痛药伤肝,吃前看说明书,最好咨询医生。

最后提醒:肝功能正常是好事,但别把它当肝胆健康的“万能通行证”。肝胆系统藏着不少“不吭声”的问题,只有把肝功能和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结合,再留意身体细微信号,才能摸清肝胆“底细”,别等小问题拖成大麻烦才后悔。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