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关键措施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关键措施
作者:​冯晨华   单位:乐清市北白象中心卫生院
624

“手术很成功,怎么手术部位反而红肿、流脓了?”很多患者或家属在术后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明明手术顺利,却出现了手术部位感染(简称SSI),不仅要延长住院时间、多遭罪,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引发全身感染(如败血症)。其实,SSI的发生不是“运气差”,而是和细菌污染、身体抵抗力、术后护理等多个因素相关。

什么是手术部位感染

SSI是指患者在手术后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具体可分为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或腔隙)感染:

①无植入物的手术,感染风险持续30天;②若体内植入人工材料(如人工关节、心脏瓣膜等),感染风险期可延长至90天。

感染发生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有致病细菌侵入。细菌可来自空气、器械、医护人员双手或患者自身皮肤,常见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2.局部环境适宜繁殖。例如切口存在死腔、出血较多或留有异物,可为细菌提供养分;手术时间过长也会增加污染风险。3.患者抵抗力低下。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营养不良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更易发生感染。例如血糖控制不佳(空腹>10mmol/L)的患者,感染风险显著增高。

导致SSI的四个常见原因

1.术前皮肤清洁不彻底:手术前患者需要清洁皮肤,目的是减少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但很多人没做好“细节”,导致细菌残留。例如腹部手术前未仔细清洗肚脐,或骨科手术前未按医嘱连续使用抗菌皂液清洗皮肤,导致细菌残留。

2.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是预防SSI的关键,但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让细菌污染切口,包括手术器械灭菌不充分、医护人员未严格遵守无菌规程,或手术室环境受污染。

3.术后手术部位护理不当:术后手术部位护理是预防SSI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很多患者或家属因操作不当,导致细菌二次污染。如自行揭开敷料、用手触摸手术部位、未及时更换浸湿的敷料,或拆线后过早沾水、摩擦伤。

4.患者基础疾病控制不佳:患者自身的基础疾病是影响SSI的重要因素,很多人术前没重视,导致术后感染风险升高。如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空腹>10mmol/L)、营养不良(白蛋白<30g/L)、长期吸烟等,均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

分阶段预防SSI的关键措施

第一阶段:术前准备——控菌增强体魄。术前准备是预防SSI的基础,患者和家属要做好这5件事——

彻底清洁皮肤,别漏“死角”:术前1~3天用抗菌皂液洗澡,特别注意清洁手术区域及皮肤褶皱处(如肚脐、腋下)。如有备皮需要,应由医护人员完成,避免自行刮毛损伤皮肤。

控制基础疾病,让身体“有战斗力”:一般糖尿病患者应稳定血糖(血糖宜控制在7.8~10mmol/L);营养不良者需补充蛋白质,提高白蛋白水平;高血压患者需控制血压平稳。

术前“合理用药”: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应遵医嘱,不可自行服用。

术前“戒烟、戒酒、停抗凝药”,避免影响愈合:术前至少戒烟2周,戒酒1周;长期服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者需按医嘱暂停。

术前“调整心态、保证睡眠”,增强抵抗力:放松心态,保证睡眠,提升免疫力。

第二阶段:术中防控——严格无菌,精准操作。术中预防主要靠医护人员,但患者也可以了解这些关键措施,更好地配合——

严格无菌操作:手术医生、护士会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手术区域会用无菌布覆盖,只暴露切口部位;手术器械、敷料会经过严格灭菌,确保无菌。

缩短手术时间:医生会尽量优化手术流程,缩短切口暴露时间(手术时间每增加1小时,SSI风险增加10%)。

减少出血和死腔:手术中会仔细止血,避免形成血肿;缝合时会对齐组织,减少死腔,不给细菌繁殖留空间。

合理使用抗生素: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出血量超过1500ml,医生会术中追加一次抗生素,确保手术全程血液中都有足够的抗生素药物浓度。

第三阶段:术后护理——科学照护,及时识别。术后护理是预防SSI的关键,患者和家属要牢记这5个要点——

保护手术部位,规范换药:不随意触摸或揭开敷料。敷料若被渗液浸湿,应及时更换敷料。

保持手术部位干燥:拆线前避免沾水,拆线后愈合良好者可淋浴,但禁忌搓揉手术部位。

密切观察手术部位:出现红肿范围扩大、疼痛加剧、渗液呈脓性或伴有发热时,请立即到医院就诊。

加强营养,合理活动:多摄入富含蛋白质与维生素的食物,促进愈合;在医生指导下尽早下床活动,但避免牵拉手术部位。

遵医嘱用药:足量、足疗程服用抗生素,不随意停药;合理使用止痛药保证休息与活动。

常见误区

误区1:“术前洗得越勤越好,用酒精擦手术部位周围”。

术前过度清洁(比如一天洗3次澡)会破坏皮肤屏障,反而让细菌更容易入侵;用酒精直接擦拭手术部位皮肤,会刺激皮肤,导致皮肤干燥、破损,增加感染风险——正确做法是用医生开具的抗菌皂液,按要求清洁1~3次即可。

误区2:“术后手术部位疼就是感染了,赶紧用消炎药”。

术后轻微疼痛是正常的(手术部位愈合时会有牵拉痛),不一定是感染;如果没明确感染,擅自服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反而让真正感染时无药可用——正确做法是观察手术部位是否有红肿、渗液,再结合体温判断,有异常及时问医生。

误区3:“拆线后手术部位就没事了,随便碰也没关系”。

拆线不代表手术部位完全愈合,只是表皮愈合,深层组织还需要1~2周才能长牢;拆线后如果用力摩擦、碰撞手术部位,可能导致手术部位裂开、感染——正确做法是拆线后1周内仍要保护手术部位,避免剧烈运动和摩擦。

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需要医患共同努力,贯穿术前、术中及术后三个阶段。患者和家属应严格遵循医嘱,细致观察手术部位,不自行其是,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风险,促进康复。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