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指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因损伤突破黏膜下层形成的慢性溃疡。患者常表现为上腹部周期性、节律性疼痛,严重时可能引发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尽管现代医学已能高效治疗溃疡,但其复发率仍较高。揭开溃疡的“幕后黑手”并掌握科学预防方法,是远离疾病困扰的关键。
幽门螺杆菌:溃疡的“头号元凶”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核心因素。这种螺旋状细菌能穿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定植于胃窦或十二指肠球部,通过释放尿素酶中和胃酸,在局部形成“碱性微环境”以躲避胃酸杀灭。同时,Hp产生的毒素会破坏黏膜上皮细胞,削弱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酸和胃蛋白酶直接侵蚀组织,最终形成溃疡。
研究表明,约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70%的胃溃疡与Hp感染相关。此外,Hp感染还会增加胃癌风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物。因此,根除Hp不仅是治疗溃疡的核心环节,也是预防复发的首要任务。
药物与生活方式:不可忽视的“帮凶”
除Hp外,以下两类因素常与细菌“狼狈为奸”,加剧溃疡发生: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发挥抗炎镇痛作用,但会同时阻断前列腺素E合成。前列腺素E是胃黏膜的重要保护因子,其减少会导致黏膜血流量下降、修复能力减弱,增加溃疡风险。长期使用NSAIDs者溃疡发生率比普通人高3-5倍。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会刺激胃酸分泌、减少黏膜血供;酗酒可直接损伤胃黏膜;高盐饮食会破坏黏液层完整性;另外,精神压力过大会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胃酸分泌。这些因素虽不直接导致溃疡,但会削弱黏膜防御能力,为Hp或胃酸侵蚀创造条件。
如何预防复发:多维度构筑“黏膜防线”
第一步:彻底根除幽门螺杆菌
目前推荐含铋剂的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疗程14天,根除率可达85%以上。治疗结束后需停药4周后复查,确认细菌清除。值得注意的是,根除成功后仍可能再次感染,因此,应养成分餐制、使用公筷等卫生习惯。
第二步:合理使用NSAIDs
必须用药时,优先选择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并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保护胃黏膜。避免同时使用两种NSAIDs或叠加糖皮质激素,定期进行粪便潜血检测及胃镜检查。
第三步:调整饮食结构
遵循“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原则,减少粗糙、辛辣、过冷过热食物摄入。避免浓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戒烟可显著降低溃疡复发风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蔬菜、全谷物)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间接保护胃黏膜。
第四步:管理情绪与压力
长期精神紧张会通过迷走神经兴奋刺激胃酸分泌,同时降低黏膜血流量。可通过运动、冥想、规律作息等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第五步:定期医学随访
溃疡治愈后仍需定期复查胃镜,尤其是高龄、有并发症史或Hp再感染风险高者。若出现上腹痛规律改变、体重下降、黑便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消化性溃疡的防治是一场“攻防战”:攻克幽门螺杆菌等致病因素,防御不良生活习惯与药物损伤。通过科学治疗与健康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溃疡长期愈合,回归正常生活。记住,黏膜的修复需要时间,而预防复发永远比治疗溃疡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