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手父母在给宝宝洗澡或换尿布时,突然发现宝宝的脊柱部位鼓起了一个“小鼓包”,往往会被吓得手足无措。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鼓包,很可能是一种名为脊髓脊膜膨出的先天性疾病的表现。那么,什么是脊髓脊膜膨出?它是如何发生的?又该如何应对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
什么是脊髓脊膜膨出
脊髓脊膜膨出属于神经管畸形的一种,在胚胎发育早期,胎儿的神经管需要闭合形成完整的脊髓和脊柱结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神经管的闭合出现异常,就会导致脊髓和(或)脊膜通过脊柱的缺损处向外膨出,在宝宝的背部形成肉眼可见的包块。根据膨出内容物的不同,分为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膨出和脊髓外露等类型,其中以脊髓脊膜膨出最为常见且病情相对复杂。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疾病不仅影响脊柱外观,还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进而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引发脊髓脊膜膨出的原因
目前,医学界认为脊髓脊膜膨出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在其中起着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人曾患神经管畸形,那么宝宝患脊髓脊膜膨出的风险会有所增加。此外,孕期准妈妈体内缺乏叶酸也是一个重要诱因。叶酸对于神经管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缺乏叶酸会影响神经管的闭合过程。同时,孕期准妈妈如果受到某些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接触有害物质(像铅、汞等重金属),或者长期处于不良的生活环境中(比如高辐射环境、空气污染严重的区域),也可能增加宝宝患脊髓脊膜膨出的几率。另外,准妈妈孕期有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以及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同样是潜在的致病因素。
脊髓脊膜膨出的症状表现
宝宝背部脊柱位置的“小鼓包”是脊髓脊膜膨出最直观的表现。这个包块大小不一,表面可能覆盖着皮肤,也可能仅为一层薄膜,透过薄膜甚至能隐约看到内部的组织。除了外观上的异常,脊髓脊膜膨出还会影响宝宝的神经功能。由于脊髓和神经受到牵拉、压迫等影响,宝宝可能会出现下肢运动障碍,比如双腿活动减少、力量减弱,严重时甚至无法正常活动。此外,排尿和排便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出现尿失禁、便秘等情况。有些宝宝还可能伴有智力发育迟缓、脑积水等并发症,给成长带来诸多挑战。随着宝宝的成长,还可能逐渐出现脊柱侧弯、足部畸形等骨骼发育问题,进一步影响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
如何诊断脊髓脊膜膨出
在孕期,通过超声检查,医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观察到胎儿脊柱的形态,从而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脊髓脊膜膨出的可能。怀孕16-20周左右进行的唐筛检查以及孕中期的羊水穿刺检查,也有助于发现与神经管畸形相关的指标异常。宝宝出生后,医生通过直观的体格检查,观察背部包块的情况,再结合磁共振成像(MRI)、CT等影像学检查,能够清晰地了解膨出的具体情况、脊髓和神经的受损程度,从而做出准确诊断。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发展,一些先进的产前诊断技术(如胎儿磁共振成像)能更精准地评估病情,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脊髓脊膜膨出的治疗与护理
一旦确诊脊髓脊膜膨出,手术治疗是主要的干预方式。手术的目的是将膨出的脊髓和脊膜回纳到椎管内,修复脊柱的缺损,尽可能减少对神经的压迫和损伤。手术应尽早进行,一般建议在出生后24-48小时内完成,以降低感染风险,提高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性。不过,手术只是治疗的第一步,术后还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和精心护理。针对宝宝出现的运动、排尿、排便等功能障碍,需要借助康复训练、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帮助宝宝尽可能恢复身体机能。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步态训练等,物理治疗如电刺激、按摩等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家长要格外注意宝宝背部手术部位的护理,保持清洁干燥,防止感染。此外,心理关怀也不容忽视,随着宝宝成长,要关注其心理健康,帮助他们以积极心态面对疾病和生活。
虽然脊髓脊膜膨出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疾病,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科学护理,许多宝宝能够得到较好的康复,拥有相对正常的生活。因此,当发现宝宝脊柱上出现“小鼓包”时,家长不要过度惊慌,及时就医、积极治疗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