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高热红疹:基孔肯雅热肆虐,别漏了猩红热的“红色警报” 

孩子高热红疹:基孔肯雅热肆虐,别漏了猩红热的“红色警报” 
作者:邹鹏   单位:新化县妇幼保健院儿科
95101

最近广东佛山顺德地区基孔肯雅热疫情牵动人心,不少家长一看到孩子发烧出疹就紧张得不行。基孔肯雅热因蚊虫传播导致的高热红疹频发,容易成为家长、医生的怀疑对象。但今天要提醒大家:有一种和基孔肯雅热症状相似、但更需警惕的疾病——猩红热

一、基孔肯雅热是什么?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利用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近年来在非洲、东南亚及我国南方地区时有流行,尤其在雨季蚊虫活跃期高发。孩子在感染基孔肯雅热后起病急骤,体温可在数小时内升至39℃-40℃,持续3-5天,部分孩子会出现双峰热,发热后1-3天出现出现全身性淡红色斑丘疹,类似麻疹或风疹,皮疹痒,常见于躯干、四肢,面部较少累及,手心、脚心偶见,皮疹持续3-7天,消退后无脱屑或色素沉着。除发热、皮疹,还会伴有剧烈关节痛,关节痛像“被门夹住”,四肢大关节最易受累,或是出现头痛、肌肉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高热期间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增加出血风险,关节痛明显遵医嘱使用止痛药,保证充足水分和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预防加重关节损伤。

二、猩红热是什么?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5-15岁儿童,冬春季高发,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经过飞沫或接触传播。孩子在感染后体温迅速升至39℃以上,常伴寒战,发热持续1-7天,若不使用抗生素,发热可能反复,发热1-2天内出疹,从颈部、腋下、腹股沟开始,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为针尖大小的充血性红色丘疹密集分布,摸起来像砂纸,按压会褪色,松手后又恢复红色,腋窝、肘窝等皮肤褶皱处红疹会密集形成“帕氏线”,是猩红热的典型标志。且面部发红但口鼻周围相对苍白,舌头初期红肿、乳头突出像“草莓舌”,3-4天后舌苔脱落舌头表面光滑鲜红形成“杨梅舌”,咽喉红肿疼痛,吞咽期间加重,部分孩子扁桃体可见白色渗出物,伴有头痛、呕吐、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同时孩子的皮疹通常持续3-5天后逐渐消退,1周左右开始脱屑,手足部位可能出现大片脱皮,是疾病恢复期的正常表现,如果治疗不合理,链球菌会经过血液扩散引发中耳炎、淋巴结炎、肺炎等,少数孩子在病后2-3周会出现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影响终身健康,因此猩红热的早期诊治至关重要。

三、基孔肯雅热与猩红热如何区分?

基孔肯雅热与猩红热两种疾病都有高热、红疹的症状,因此需要科学合理进行区分。例如:基孔肯雅热的病原体是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方式是蚊虫叮咬,皮疹特点是淡红色斑丘疹、面部少、无脱屑,特殊体征是剧烈关节痛,咽喉没有明显疼痛感,需对症治疗。而猩红热病原体是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皮疹特点是砂纸样红丘疹全身分布、有帕氏线后期脱屑明显,特殊体征是草莓舌、杨梅舌、口周苍白圈,咽喉红肿疼痛,扁桃体有渗出物,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 。

四、孩子出现症状,家长该怎么做?

家长需为孩子测量体温,体温超过38.5℃,使用儿童退烧药避免高热惊厥,观察皮疹形态是否为砂纸样、有无草莓舌、口周苍白圈、关节是否剧烈疼痛,为医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记录症状出现时间、顺序及变化,拍照留存皮疹情况。同时家长需快速带孩子到医院儿科或感染科就诊,告知医生是否有蚊虫叮咬史、接触过类似患者、近期有无外出旅行等信息,基孔肯雅热需利用病毒核酸检测或抗体检测确诊猩红热则可采用血常规、咽拭子培养明确诊断。如果孩子确诊基孔肯雅热,需以居家休息、对症治疗为主,做好防蚊措施,避免孩子被再次叮咬,如果孩子确诊猩红热需严格按疗程使用抗生素,切勿自行停药,即使症状消失也需完成10天左右的治疗,预防链球菌残留引发并发症。

防重于治,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该教会和提醒孩子加强手卫生,进入人群密集地方带口罩。孩子一旦出现高热红疹,到底是基孔肯雅热的“病毒警报”还是猩红热的“细菌信号”,家长可以学会一个初步区分,但不要盲目的自行用药,抗生素滥用容易导致耐药,但如果确诊猩红热又一定需要足量足疗程抗菌治疗,牢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提升孩子的康复效果。

2025-08-0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