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乙肝人人有责

防治乙肝人人有责
作者:莫华平   单位:平南县人民医院
2610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高传染性疾病,影响范围覆盖全球。数据显示,约2.57亿人长期受乙肝病毒慢性感染,凸显其作为全球性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之一,感染率相对较高,需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乙肝不仅会对个人健康造成危害,还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因此,乙肝的防治并非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承担的责任。

一、主动接种疫苗,筑牢免疫屏障

1.接种对象:新生儿是重点接种人群,我国实行新生儿免费接种政策,需在出生后24小时内、1月龄、6月龄各接种一剂。未接种过疫苗的儿童、青少年,以及高危人群(如医护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乙肝患者家属、长期接受透析者等)也应及时补种。

2.接种后复查:少数人接种疫苗后可能不产生抗体,建议接种完成后1~2个月检测抗体,若未产生抗体,需咨询医生补种。

二、养成良好习惯,避免感染风险

1.避免共用个人用品,切断血液接触渠道

1)牙刷:日常刷牙可能牙龈出血,乙肝病毒携带者牙刷可能残留含病毒血液,共用易感染。建议每人专属牙刷,每3个月更换一次,放置保持间距。

2)剃须刀/刮眉刀:直接接触皮肤,若使用者皮肤破损,残留血液会污染工具,共用可能传播病毒。美甲工具、修脚刀等也需个人专用。

3)毛巾:虽传播风险相对较低,但潮湿环境利于微生物滋生,接触携带者破损皮肤后再接触他人伤口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建议专人专用,定期高温清洗消毒。

2.规范有创操作,选择安全机构

1)选择正规机构:正规医疗机构或有资质场所会严格执行器械消毒流程,使用一次性针具、刀具等或对重复使用器械高温高压灭菌。避免在卫生条件差的小作坊、路边摊操作,其消毒措施不到位,感染风险高。

2)主动确认消毒流程:接受操作前,询问器械是否一次性或经规范消毒,必要时查看消毒合格证明,勿因价格或方便忽视安全。

3)注意操作后护理:操作后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接触污水、污物,防止继发感染,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异常及时就医。

3.做好性防护,降低性接触传播风险

1)坚持使用安全套:能有效隔离体液接触,大幅降低性传播风险。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性行为时,全程正确使用是最直接防护措施。

2)了解伴侣健康状况:建立亲密关系前,双方进行乙肝病毒检测。若伴侣为携带者,未感染者及时接种疫苗,产生保护性抗体后再性行为,可进一步降低风险。

3)减少高危性行为:多个性伴侣、频繁更换伴侣会增加接触病毒机会,应树立健康性观念,避免高危行为。

4.拒绝毒品,杜绝共用注射器

1)坚决远离毒品:毒品不仅危害身体健康,还会摧毁个人和家庭,共用注射器除了传播乙肝,还可能传播艾滋病、丙肝等严重传染病,一旦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2)加强自我约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主动拒绝毒品诱惑,若发现身边有人吸毒,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

三、乙肝患者:积极治疗,做好自我管理

1.遵医嘱治疗:慢性乙肝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按时服药,不擅自停药或换药,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载量等指标,监测病情变化。

2.注意生活细节:戒烟戒酒,避免劳累,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减轻肝脏负担。

3.主动告知相关人员:如性伴侣、家人等,建议他们接种疫苗并定期检查,必要时采取防护措施。

总之,乙肝防治是复杂系统工程,需多方配合。个人应主动学习乙肝防治知识,了解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日常生活中做好自我防护,如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必要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降低感染风险。只有每个人自觉承担防治责任,从自身做起,遵守预防规定,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才能逐步控制乙肝传播,保护公众健康权益,营造安全健康社会环境,实现消除乙肝危害目标。

2025-07-2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