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也就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发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全球大约有2.57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我国属于乙肝高发地区之一。对于乙肝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而言,做好日常保肝的各项细节、进行科学防治,是控制病情、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关键所在。
一、认识乙肝:病毒特性与危害
(一)对肝脏的直接损伤
1.引发急性肝损伤:感染初期可能导致急性乙型肝炎,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急性肝衰竭,危及生命。
2.导致慢性肝损伤:约5%~10%的成人感染者、90%以上的婴幼儿感染者会转为慢性乙肝,病毒长期潜伏在肝细胞内,持续破坏肝细胞,逐渐引发肝纤维化(肝脏组织瘢痕化)。
(二)诱发严重并发症
1.肝硬化:肝纤维化持续进展可导致肝硬化,此时肝脏功能严重下降,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生活质量大幅降低,且治疗难度大。
2.肝癌:慢性乙肝是诱发肝癌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慢性乙肝患者患肝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10~30倍。肝癌早期症状隐匿,发现时多为晚期,生存率低,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打击。
(三)对全身健康的影响
1.免疫功能下降:乙肝病毒会干扰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力降低,增加感染其他疾病的风险,如肺炎、结核病等。
2.累及其他器官:病毒可能通过血液影响肾脏、心血管等器官,引发乙肝相关性肾炎、心肌炎等并发症,进一步加重健康负担。
二、日常保肝:从生活细节入手
(一)饮食有节,为肝脏“减负”
1.保证蛋白摄入:优质蛋白(如蛋、奶、肉、鱼、豆制品)可修复肝细胞,建议每日1.2-1.5克/公斤体重。
2.控制脂糖:过量脂肪会致脂肪肝、加重肝负担,高糖易转化为脂肪堆积,要避免油炸食品、甜食和含糖饮料。
3.多吃蔬果:蔬果富含维生素(如维C、维E)和膳食纤维,维生素抗氧化、护肝细胞,膳食纤维促排毒、减少肝对毒素吸收。
4.严禁饮酒:酒精超90%经肝代谢,代谢产物乙醛伤肝细胞,诱发肝纤维化、肝硬化,乙肝患者饮酒更糟。
(二)规律作息,让肝脏“休养生息”
肝脏修复和代谢多在夜间,23点至凌晨3点是肝细胞再生关键时段。长期熬夜扰乱肝脏生物钟、降低解毒和修复能力。所以,乙肝患者应保证7-8小时睡眠,尽量23点前入睡,避免熬夜。
(三)适度运动,增强肝脏活力
1.选温和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避免长跑、高强度健身等剧烈运动,以防耗体力、增肝负担。
2.控运动时长:每次30-60分钟,每周3-5次,以运动后不疲劳为宜。
(四)情绪管理,避免“肝火旺”
中医讲“怒伤肝”,长期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肝脏疏泄功能,致肝气郁结、加重病情。日常可通过听音乐、培养爱好、与亲友沟通等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三、科学防治:规范治疗与定期监测
(一)遵医嘱用药,不盲目停药或换药
慢性乙肝治疗以抗病毒为主,常用药有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需长期坚持,随意停药会致病毒反弹、病情加重,甚至诱发肝衰竭。所以,患者要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由医生依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二)定期复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1.肝功能:了解肝细胞损伤情况,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等指标。
2.乙肝病毒载量(HBVDNA):检测血液中病毒数量,判断病毒复制活跃度。
3.肝脏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或磁共振,用于筛查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
4.甲胎蛋白(AFP):肝癌的重要筛查指标,与影像学检查结合可提高早期诊断率。
总之,乙肝防治是“持久战”,需科学规范治疗,更离不开日常保肝细节。坚持良好生活习惯、遵医嘱治疗、定期复查,就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肝硬化和肝癌风险,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记住,重视细节、积极应对,肝脏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