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脊柱疾病,不少患者饱受其带来的腰痛、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折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当保守治疗无法有效缓解症状时,手术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然而,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康复期的护理和训练对于预防复发至关重要。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康复期必做的5件事。
一、科学合理卧床,筑牢康复“根基”
术后早期,卧床休息是关键,它能为受损的腰椎提供稳定的修复环境,减轻椎间盘压力,促进伤口愈合。但卧床并非一动不动,而是要掌握科学的方法。
(一)卧床姿势有讲究
术后初期,建议采用仰卧位,在膝盖下方垫一个薄枕头,使膝关节微屈,这样能放松腰部肌肉,减轻腰椎压力。侧卧位时,可在两腿之间夹一个枕头,保持脊柱在一条直线上,避免脊柱扭曲。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每2 - 3小时可适当变换体位,防止局部皮肤受压。
(二)卧床时间要适度
一般来说,术后需要卧床休息1 - 3天,但具体时间应根据手术方式和个人恢复情况而定。微创手术创伤较小,卧床时间可能相对较短;传统开放手术则可能需要适当延长卧床时间。在卧床期间,不要过早下床活动,以免影响手术效果和伤口愈合。
二、循序渐进活动,激活身体“机能”
随着身体逐渐恢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活动,以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一)早期床上活动
术后1 - 3天,可在床上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如踝泵运动,即缓慢、用力地勾脚尖和绷脚尖,每个动作保持5 - 10秒,重复10 - 20次,每小时进行一组。还可以进行直腿抬高训练,平躺在床上,双腿伸直,缓慢抬起一条腿,与床面成30° - 45°,保持5 - 10秒后放下,换另一条腿,左右腿交替进行,每组10 - 15次,每天进行2 - 3组。这些活动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同时增强腿部肌肉力量。
(二)下床活动逐步来
在医生允许下床活动后,要先在床边坐一会儿,适应体位变化,避免因突然起身导致头晕。然后在家人的搀扶下缓慢站立,站稳后再尝试走动。下床活动时间要逐渐增加,从最初的几分钟开始,每天增加1 - 2分钟,但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三、规范佩戴腰围,提供外部“支撑”
腰围在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康复期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它能限制腰椎的活动范围,减轻腰椎负担,为腰椎提供外部支撑。
(一)佩戴时间有要求
术后一般需要佩戴腰围3 - 6个月,具体时间应根据个人恢复情况和医生建议而定。在卧床休息时可不用佩戴,但下床活动时必须佩戴好。
(二)选择合适腰围
腰围的尺寸要合适,不能过紧或过松。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无法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腰围的材质要舒适,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弹性,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力。
四、调整生活方式,营造康复“环境”
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的康复,降低复发风险。
(一)保持正确姿势
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行走,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站立时,要挺胸抬头,双眼平视前方,双脚均匀受力;坐姿时,要选择有靠背的椅子,背部紧贴椅背,腰部可垫一个靠垫,使腰部得到支撑;行走时,要保持身体正直,步伐均匀。
(二)避免不良习惯
避免长时间弯腰、久坐、久站和过度劳累。不要突然用力扭转腰部,搬抬重物时要先蹲下,利用腿部力量抬起物体,避免腰部用力。戒烟限酒,因为吸烟会影响血液循环,不利于腰椎的修复;过量饮酒可能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五、定期复查随访,把握康复“方向”
定期复查随访是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康复期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能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调整康复方案。
复查时间安排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需要到医院进行复查,之后每年复查一次。如果术后出现腰痛、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加重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结语: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从卧床休息、活动训练、腰围佩戴、生活方式调整和定期复查等多个方面入手,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复发风险,让腰椎恢复健康,重新回归正常生活。